疑以叩實1,察而後動;複者,陰之媒也2。
【注釋】
1疑以叩實:叩,問,查究。意為發現了疑點就應當考實查究清楚。
2複者,陰之媒也:複者,反複去做,即反複去叩實而後動。陰,此指某些隱藏著的、暫時尚不明顯或未暴露的事物、情況。媒,媒介。句意為反複叩實查究,而後採取相應的行動,實際是發現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
【按語】
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雲:“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複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故事】
魏軍兵敗木門道。
7《尉繚子》中主張讓軍隊齊心,首先要做成什麼事?
<101nove.明確軍紀
高度重視軍隊的法制建設。認為軍隊必須首先建立嚴密的制度,“凡兵,制必先定”,“明制度於前,重威刑于後”;強調嚴明賞罰,“刑上究”,“賞下流”,並制定了諸如聯保、軍隊營區劃分、警戒、禁令、戰場賞罰規定及將吏實施懲罰許可權、戰鬥編組、訊號指揮等各種條令。只有這樣,軍隊才能齊心。
8《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上卷中是以何歷史事件作為開始話題?
<101nove.朝鮮內亂
太宗曰:「高麗數侵新羅,朕遣使諭,不奉詔,將討之,如何?
靖曰:「探知蓋蘇文自恃知兵,謂中國無能討,故違命。臣請師三萬,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遙,以何術臨之?
靖曰:「臣以正兵……
9張良所傳《素書》,暗示讀者具備五種品格,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是哪五種品格?
<101nove.仁義禮道德
作者的思想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暗示讀者,只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再逢機遇,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
10《吳子》中認為,帶兵作戰必須先研究敵人哪方面情報?
<101nove.敵軍將領
吳起曾說:“凡戰之要,必先佔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也就是說他認為帶兵作戰必須首先分析研究敵人的將領,根據不同情況,決定不同的對策,這樣就能不費多大力氣而獲得成功。
11《尉繚子》中認為,守城的原則是什麼?
a死守城牆堅壁清野101nove.機動出擊分工明確
關於守城的原則,它認為一是不能只守城牆,援軍抵達後,可與守軍內外夾擊敵軍,也可以牽制敵軍主力,減輕守軍壓力,使其得以保持補給線的暢通,增強抵抗力。如外無援軍,守軍應把握時機,不時出擊,以削弱敵軍,打破封鎖,出奇兵戰勝敵人,而不能死守待斃。三是為做到攻守兩全,守軍必須分為守備部隊和出擊部隊兩部分。出擊部隊不擔任守備任務,守備部隊也不承擔出擊任務。
12《司馬法》中是如何區分戰爭的?
a進攻戰和防守戰101nove.戰略戰和區域性戰
堅持以仁義為宗旨的戰爭觀。《司馬法》初步揭示了戰爭的性質,把戰爭區分為正義與非正義兩類。認為平天下之亂,除萬民之害,誅暴扶弱的戰爭,是正義戰爭;對外擴張,進行掠奪,大國欺負小國的戰爭,是非正義戰爭。強調進行戰爭要“以仁為本”,為“爭義”而戰。即進行戰爭,要以仁義為宗旨,興“義兵”,舉“義戰”,“以討不義”。又說,“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這是說,能用戰爭制止戰爭,即使進行戰爭,也是值得的;進攻別的國家,是為了愛護、挽救他國的民眾,進攻是可以的。同時強調,在戰爭中不要侵犯敵國民眾的利益,以取得人民的支援。主張慎戰,反對好戰,指出“國雖大,好戰必亡”。重視和平環境下的備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要求用整頓軍隊、訓練部隊、進行軍事演習等形式,帶動軍民加強戰爭準備,做到能隨時應戰。
13北宋兵書《何博士備論》中,認為哪位名將智勇兼備嗎?
<101nove.曹操
該書對戰國至五代的興廢成敗和22個軍事人物的用兵得失進行了評述,旨在尋求歷史借鑒。它認為,不能籠統地肯定或否定戰爭,戰爭既“有以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明“xue研齋”抄本,下同),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合乎“德”,合乎“順逆之情”、“利害之勢”。它強調,要贏得戰爭的勝利必須有“智”--正確的謀略。認為“智”勝於“勇”,楚漢戰爭中劉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有高明的戰略策略,所以戰勝一味爭強鬥力的項羽;“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濟智”,認為隋朝楊素堪稱智勇兼備。
14“假痴不顛”屬於“三十六計”中的哪套計策?
<101nove.敗戰計
第五套並戰計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
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