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伊爾庫斯克的經驗,人們很快也在烏蘭巴托建起了玻璃陽光大棚和育秧棚。土豆,玉米,青稞,小麥……顏洪烈的作物未被完全燒燬,希望的種子再度播下。
草原日照充分,又有河流灌溉,在春夏季非常適宜作物生長。
唯一不好的是,氣候變異引起的嚴重沙塵、頻繁的沙塵暴常常覆蓋露天田地。為此,人們用盡了市區幾乎所有的玻璃、塑膠膜,建了更多,更大的陽光大棚。
對於馬群和羊群來說,這是一段天堂般的日子。有肥美的牧草,清澈的河水。人類為了儘快擴充種群,忍住口腹之慾,幾年裡都不殺羊殺馬。要吃肉,去打獵,小肥羊們很幸福。
在協作分工之始,只有一件事一度困擾了大家——語言的統一。
不論是為了分工協作的效率,還是為了後代的教育傳授,人們都覺得有必要統一下工作語言。
按照使用人數最多原則,本來應該採用蒙古語。但是,蒙古語系本身又分為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社會里的蒙古人來自草原各地,講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如此,用的人數最多的,就算是漢語了。
不帶有民族、國家的狹隘認知色彩,純粹是協作效率的需要,其他族裔的人們開始學用起了漢語。
尤其是下一代的教育,從這十名兒童開始,不再講述國家民族的前文明故事,只教授、訓練統一的語言,協作的精神和生存的技能。
…………
十年之後,烏蘭巴托的這個人類社會,人數擴大到了400多名,其中10歲以下兒童佔了13以上。
耕種,畜牧使得人們能夠自給自足。他們還成功地發展出了羊毛製品產業,用抵禦寒冷的羊毛織物、衣服,與其他人換,避免了更多的搶奪爭鬥。
為這個和平富足的新烏托邦社會所吸引,也有越來越多的流浪人群加入了進來。
…………
五十年後,孫赫和姬瑩作為烏蘭巴托城邦最年長的長老,雙雙安詳去世。城邦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儀式。
彼時,他們的其中一個孫輩,伊萬和孫娜的兒子,伊萬·孫,已是城邦的統領。
此刻,南方已是滿世青夷。從蝗蟲緯度開始,直到東海之濱,蕨類和禾本科植物繁茂生長,大範圍的水土流失終於停止了。
高深密林還未成形,但倥傯灌木已遍佈各處。氣候變化漸漸穩定下來,烏蘭巴托的內陸草原氣候卻已被重新整理重改,成為溼潤,炎熱的亞熱帶溼地氣候。
…………
一百年後,北方大陸崛起的貝加爾國開始往南擴張,與中部大陸的烏蘭巴托國陷入戰爭。
貝加爾國的大將軍維克多,有著非白種人的黝黑面板,並有著非洲黑人般的持久耐力。黑人盧西婭的血脈基因,彌散整個北方大地。
歐羅巴斯拉夫人後裔為主的貝加爾國,一部分國民,卻還有蒙古人血統。他們的祖先,來自安加拉河上游一處古火山村落。
…………
除此之外,世界上還有其他地區,也有人類依然繁衍生息,重啟文明。
世界大陸板塊依然不變,但國度版圖,已然面目全非,後世代文明的進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岔路。
(完)
等等……還沒完事兒,明天有彩蛋!
喜歡記憶殺場請大家收藏:()記憶殺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