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橫亙在曾經豐饒的黃河平原和荒涼的中西伯利亞高原之間。地勢、氣候上呈過渡地帶特徵。
平均1500多米的海拔並不是很高,但是,北部高原四季風勢強勁,風、雨、雪、陽天氣變化劇烈,如同昔日桀驁不馴的成吉思汗帝國,出牌無序,蠻橫霸道,以得天下。
蒙古高原作為西伯利亞大陸的屏障門戶,暫時阻擋著南面的蝗災之殃。然而,保住了西伯利亞植被生態的同時,自身卻也承受著更為劇烈的氣候變異衝擊。
如今,由於整個亞洲中南部植被荒蕪,水土流失,使得高原過渡區的氣候變化更加劇烈,無常。
作為曾經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如今卻是冷熱不均,乾溼混搭。在5月春季,連綿凍雨和飄飛大雪往往接踵而至,伴隨著夜間的寒冷料峭,使得一路行進極為艱難危險。
通向蒙古高原深處的塔木罕山道,古老蜿蜒。早些年出於戰備需要,經過拓寬修葺,可勉強通行兩車交匯。
孫赫一行,有漢人,蒙古人,維吾爾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還有僅剩的一名斯拉夫人小伊萬,共剩60名男女老幼,揹包推車,在雨雪交加中,艱難地行進在這條山道上。
開始的一路上坡,加上呼嘯山道的頂頭大風,讓人步履維艱。最糟糕的是,一路寒冷凍雨,淋溼了所有人的衣服和所有的木柴,以至於人群沒法停下來取暖休息。
一旦停下,溼冷的身軀加上不時風雪交加,極易凍斃。人們,連同幼小的孩子,只能不眠不休地走著,走著……希望及早走出這寒冷地獄。
而這樣的狀態,極其危險,孫赫和姬瑩都有點焦急。
在蜿蜒曲折的山道沿線,某一未知隱匿處,曾建有前俄羅斯的秘密戰略導彈發射井。
威力巨大的“薩爾馬特”核導彈,對造成這場末世危機的蝗蟲大軍,卻無可奈何。
敵方曾費盡心思想要摧毀的發射井,如今,已荒廢不堪。
大斷電之際,為防患於未然,國防部當局下的最後一道指令是回收所有戰略導彈上的核彈頭,集中儲存保管,防止流入亂世,增添核輻射風險。
當回收部隊來到這處塔木罕山道附近的發射井時,所儲存的發電機柴油已被值守士兵倒賣大半。剩下的一點柴油發電剛夠開啟厚重的井蓋。
回收部隊取出10枚核彈頭,彈體連同彈體內儲存的液體燃料就留在了豎井裡。厚重井蓋沒有電力,也沒有必要再蓋上了。
漸漸地,將近十年的風吹雨打日曬,發射井裡倒灌入大量的雨雪渾水。
貯存著數十噸液體燃料的彈體,經不住大自然的腐朽之力,在幾個月前,開始洩漏液體燃料。
“薩爾馬特”是世界僅有的液體燃料導彈。得益於俄羅斯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高超的提煉技術,摒棄了傳統劇毒又不穩定的偏二甲肼燃料,採用了俄國人引以為傲的5號升級版高純度航空煤油。
這種寶貴的升級版航空煤油無毒,穩定,不易揮發,常溫常壓也可長期儲存。
煤油比水輕,在洩漏過程中,逐漸浮上發射井積水,到達表層。幾十噸的燃料煤油,在雨水的浮舉下,很快在發射井平臺窪地形成一汪“油池”。在一片荒野秘境中,散發出詭異的油光之彩。
人們沿著山道,來到附近,被一股怪異的氣味吸引了注意力。很快,大家就發現了這一汪油池和上面斜立的厚重金屬井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