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暗地打量了一眼身邊的烏孫國使節昆窳,在心裡暗笑烏孫國王昆莫的目光短淺,他區區一個小國之主,竟然因為對大漢的孤陋寡聞,而對陛下偶有興致,提出聯手破匈奴的誠意漠然置之。
偏安一隅就可以享國長久麼?笑話!固執!張騫目光中掠過短暫的鄙夷,旋即恢複了平時的熱情。
他指著前方道:“使君請看,前面站著的,就是陛下特意派來迎接使君的大行李息、右內史蘇縱和典屬國。”
昆窳“哦”了一聲,嘴巴張得老大,他驚訝地看著眼前的一切,那不遠處長安的壯觀,漢官的威儀,這偉大的造業,讓他有一種如在夢境的感覺。
李息已經是體力不比當年了,卻仍不失將軍的氣度和老臣的穩健,當張騫介紹昆窳時,他以大漢朝代表的身份,雍容大度地上前,以漢朝的禮節表示了對遠道而來客人的歡迎。
“請使君到驛館歇息,明日陛下將在未央宮前殿接見使君。”
而李息則邀張騫同乘一輛車駕,引導著使團,徑直朝長安城內走去。
途中,張騫心有慚愧,對李息說道:“在下此次出使,沒能說服烏孫國內附,下官甚覺愧對天恩,無顏見長安父老……”
李息苦笑了片刻,撫著張騫的肩膀道:“使君兩次出使西域,迢迢萬裡之遠,一路又是餐風露宿,彰顯我大漢國威,何愧之有呢!”
當李息問他是否找到納瑪母子時,張騫傷感地搖了搖頭:“當初離開時,下官特意在那裡用石頭壘了標誌的,可這次去,大漠茫茫,那裡早已被沙海掩埋,不知她與孩子最後怎樣了。”
李息沉默了一會兒道:“聞聽使君即將歸來,我已向陛下辭歸了,並舉薦你為大行令。”
他告訴張騫,在他離開長安的這些年裡,朝廷又發生了許多事情。
李蔡死後,現任丞相變成了莊青翟,而禦史大夫張湯,因為涉嫌盜賣先帝陵寢瘞金而入獄。
而經過這些事情,皇帝也日見消瘦了,不複壯志氣湧雲霄的模樣。
一聽到這些,張騫的心就一下子沉重了,他恨不得立即就去拜見陛下,他有許多話要對劉徹說。
第二天,劉徹就在未央宮前殿召見了烏孫國使者昆窳。
昆窳首先轉達了昆莫國王對他的問候,並獻上了烏孫器物、果蔬,以及戰馬的清單。
劉徹下走口諭,典屬國會同少府寺,主持挑選大漢布帛、銀器等,待昆窳返國時,一併回贈。
他特別叮囑莊青翟,在烏孫國使節逗留長安之際,不要傲慢,一定要帶他到各處看,讓他多瞭解一些大漢的風土人情。
這也是一種懾服,
有些現實,
見過了才會有敬畏之心。
“睦鄰方可邦興,遠交才可結友,互通才能開眼,此……乃是朕鑿空西域之根本也。”
送走烏孫國使節,劉徹單獨留下張騫,一進宣室殿門,張騫就跪下了。
“臣未能說服烏孫國東歸內附,有負於陛下重託,臣真是罪該萬死!”
劉徹讓包桑阻擋一切大臣來見,自己則拉著張騫相向而坐,一臉寬容地、好笑地看著他,絲毫沒有責備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