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宋的變遷 > 第105章 士子之問(下)

第105章 士子之問(下)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吾乃韓馥之從三國開始 原始人之我是神棍 興風之花雨 我和英雄有約會 大宋的變遷 異世之神帝修煉系統 紅樓之山海志 明末天下1639 為異界獻上童年 他來自大唐,最猛山賊 炎國軍神傳 大國針灸 我成了海島王 抗日之戰狼 萬界仙蹤之最強帝國 大秦:讓你監國,嬪妃全侍寢了? 從亮劍開始簽到劇綜 秦時韓公子 大唐:慫恿李二造反,被偷聽心聲 李三古堆

聽到鄭戩的發問,吳夢微微頷首,這些士子們真還不是讀死書的,看問題比較全面。

其實吳夢就是要這樣的結果,大規模的農場化才是出路,分田到戶就是小農意識,不過是一種過渡的政策。

他笑笑答道:“百姓不能耕作,土地荒廢三年須交還朝廷,由朝廷或富豪之家組織大型農場來耕作,諸位看看當今大宋的鄉村,興修水利倘若不是朝廷組織,單門獨戶能成什麼氣候?”

葉清臣又問道:“先生,在下有些懂了,大農場耕作,農具、人力物力皆非小農戶可比,但糧價一跌必然傷農,那小家小戶的百姓如何保證生計?”

吳夢指著窗外道:“諸位不妨在吳山村住上幾天,瞅瞅吳山村民百姓還有幾人願意在地裡刨食。”

鄭戩在吳山村呆的日子最多,瞭解的已經很徹底,說道:“先生,在下常來吳山學堂聽講,眼見村裡的鄉鄰確實已不願種地,皆想去那工坊做工,或是種菜養豬、養雞,可天下間並非所有的鄉村都有如此之多的工坊。”

眾人一聽都頻頻點頭,鄭戩這話說的甚是有理,大宋境內比吳山村更富庶的村莊根本不存在。

吳夢呵呵一笑道:“諸位切莫被大宋當前之現狀迷惑,吳山村能夠有工坊,其他地界為何不能有?

工坊解決一部分百姓的生計,農場又解決一部分百姓的生計,還有商業,現下蘇州商業的繁華諸位都看在眼裡吧,所以農工商三頭並進,切不可偏廢。

所謂無農不穩、無工商不富。當然,現下還是要以農為主,逐步發展。”

眾人給吳夢這番話說的雲裡霧裡,欲待不信,但吳山村和蘇州的事實又擺在面前。

不要說蘇州,就是潤州和長興縣的石炭場和煤球工坊的幫工們也賺了不少工錢,礦場和工坊的住宅四周已經形成了一個商業圈,不少做小生意的百姓也賺了不少錢。

吳夢自身對經濟的才幹有限,他也找不到更好的言辭來解釋,只有讓他們看到事實,便對這個問題下結論道:“諸位不必心存疑慮,公田制暫不可行,在下推行的大農場制和工坊制才是出路,諸位在吳山村可以看到雛形,工坊就不必多說了。

至於農場,丁家有兩千多畝水田,一千多畝旱地,幾個養殖場,院子有兩百來人,諸位不妨去問問這些院子,看看他們的收入是否比工匠為少?”

林石訝異道:“先生,在丁家種田的真和工坊幫工是一樣的工錢?”

智慧和尚代替吳夢答道:“貧僧向來不打誑語,丁家的院子如今可是揚眉吐氣,諸位去問問十里八村的小娘子們,有幾個不願意嫁給丁家的院子?”

張先一直沒有吭聲,此時開腔嘆道:“除了沒有自己的土地,每月工錢不比做工差,且無後顧之憂,先生所言之農場,可能真是大宋農人最好之出路。”

葉清臣展開摺子繼續問道:“先生,我等大概知曉先生的意圖,即是用利益來引導百姓擇業,可先生也知曉這‘利’之一字最是害人,若是日後百姓只認‘利’不論‘義’,久而久之,必將道德淪喪,見利忘義,大宋的江山社稷豈不危矣?”

吳夢心下不由苦笑,又提出這個大難題,後世也未解決好,哪有什麼好的法子,要想社會發展快,用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是最好的法子,可是要保護弱勢群體又缺不了這個“義”字。

王夫子一直默然傾聽未曾發言,此刻聽到這“利、義”之辯頓時來了精神,他“嗯哼”一聲清了清嗓子說道:“老夫與吳先生就這義利之辨曾切磋過,老夫以為,天下當是以‘義’為先最為關鍵,就像吳山村,倘若不是丁員外‘義’待眾鄉鄰,百姓們哪會有富庶之生活,正因為丁員外的‘義’才換來了百姓們和自己的‘利’。”

林石馬上反駁道:“夫子此言差矣,如若丁員外不給眾鄉鄰得‘利’,工坊與農場必不會得到更多的‘利’,這‘義’之一字便無從談起。”

王夫子眼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居然口口聲聲言利,不禁勃然大怒道:“汝這乳臭未乾的小子,口口聲聲只知道言利,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

天下的地主老財多矣,只須盤剝村民亦可得利,可丁員外先講‘義’,未獲利之前就自行降低地租,才有了今日之成就。”

林石笑道:“老夫子莫生氣,小子只是就事論事,夫子剛才所言之丁員外自行降租,頗合‘意欲取之必先予之’,那也是先給百姓‘利’才能為自己帶來更多之‘利’。”

王夫子氣的吹鬍子瞪眼睛,暴跳如雷道:“如若丁員外不懂這個‘義’字,斷然不會在‘利’之前景尚未明瞭之時便降租。

須知此時吳先生還未來到村裡,也並未有工坊和養豬、養雞、漚糞、稻麥複種這些,正是丁員外的‘義’收穫了人心,所以吳先生的技藝一到,當即一呼百應,方有如此收穫。”

林石卻是不信,他問道:“吳先生學問高深,如若不是為了這‘利’之一字,豈會甘願待在吳山村一個小小的學堂內舌耕謀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