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底,吳山村一片忙碌,春收和春耕又進入了主題,低低的麥穗隨著春風得意的搖擺著,彷彿在炫耀自己抵禦住冬日的寒冷給人類帶來了食物。
吳山村的勞動力已經嚴重短缺,很多青壯已經去了石炭場、工坊、酒坊、官坊工作,知縣王嘉言只得從別處徵發民夫過來幫助吳山村民收割和春耕。
他自天禧二年吳山村大規模秋種起,不時來到吳山村看看小麥的長勢,抄錄丁睿的農作物筆記。
待到今歲收割冬小麥時,王嘉言望著地裡收上來的麥子笑的像個孩子一般,他抬頭望向京師的方位默默告訴官家,大宋天下以後定將不缺糧食。
王嘉言得到一手資料後,整理成稿,下令從徐州購買麥種,有多少類似麥種就買多少,買回來放到官田育種。
為提高百姓種植冬小麥的積極性,他貼出告示,無論公田私田,種植冬小麥兩年內不得收取田租,縣衙也不收賦稅。
孫冕看過手稿後,隨即上書朝廷,建議兩淮、兩湖、兩浙、四川應儘早實施稻麥複種或是兩季稻,而兩廣、福建則應實施三季稻。
..........
兩浙路寧海縣城,迎著朝陽,林貴平帶著四名隨從風塵僕僕進入城門。
寧海縣城頗小,戶不過兩三千,人丁七八千許,街面倒頗為整潔,沿街店鋪倒有不少買賣摺扇、蒔繪、漆器、日本刀等等貨物。
林貴平下馬將韁繩交於隨從,興致勃勃的邊走邊看,他是習武之人,對刀劍自然是情有獨鍾。
隨意走進一家店鋪,他先瞄了瞄貨架上的蒔繪,那物做功的確精細,與蘇州的漆器無甚區別。
又看了看摺扇,覺得這摺扇甚是方便,摺疊起來不佔地方,張開又可扇風納涼,便問店家:“掌櫃的,你這日本扇子看著甚好,要錢幾許?”
掌櫃忙迎上來點頭哈腰:“回客官的話,此扇從日本漂洋過海方才來到本店,客官看著識貨,在下給個實價,一貫錢。”
林貴平嚇了一跳,這什麼扇子,居然要錢一貫,連忙搖搖頭,轉頭看著店鋪裡的日本武士刀。
店家眼見林貴平穿著不俗,器宇軒昂,後面還有四個隨從牽馬跟隨,知道他身份不低,也不敢怠慢,徑直取了一把上好的刀呈了上來。
林貴平隨手接過刀,抽出來一瞧,這日本刀樣式奇怪,刀柄足可兩手握持,刀背厚實,刀身狹長,刀刃雪亮。
林貴平隨便在櫃檯上抽了一張紙,輕輕一切,紙張便劈為兩半,顯然鋒利之極。林貴平心下不由暗贊,當下手撫刀刃問道:“掌櫃的,這日本刀幾錢?”
店家一看林貴平就是個識貨的人,忙奉承道:“客官真是刀劍行家,此刀可是本店最好的一把,寶刀賣英雄,此刀本賣兩百貫出頭,客官如是中意,就兩百貫賣於客官。”
林貴平對此刀愛不釋手,成心想買,可身上如何帶得這多銅錢,想了想道;“掌櫃的,這刀一百貫某就買了。你看如何。”
店家這刀擺了兩年,也未找到買主,賤價賣又不想虧本,便道:“客官有所不知,此刀從日本進價也不止此數,客官若是想要,一百八十貫,再也不能少了。”
“一百二十貫,某隻能出這多。”
“一百七十貫,客官,在下是小本經營,無大利可圖。”
“一百四十貫,這刀只值此價。”
“一百五十貫,再不可少,若是再少在下寧可不賣。”掌櫃的斬釘截鐵說道。
林貴平咬咬牙道:“一百五十貫便一百五十貫,此刀某要了,裝好後即送去縣衙,某在縣衙處兌換飛票付錢與你。”
店家歡喜的連連應承,問道:“請問官人名諱,草民送刀至縣衙也好說與差人知曉。”
林貴平道:“你只須告訴守門的衙役,是蘇州的林官人所買之刀。”
離開店鋪後,林貴平便帶著四個隨從直奔縣衙,守門的衙役一看這五人氣勢不凡,忙叉手行禮道:“請問官人來縣衙何事?”
林貴平抱拳回禮道:“請通稟皇甫知縣,鄙人是皇城司公人,來此有要事須見知縣。”說罷遞上令牌。
過了片刻,衙役前來領著五人進了縣衙,林貴平吩咐四個隨從在外間歇息,他隨著衙役進了大堂後面的值房。
寧海知縣皇甫世隆出門迎接,雙方見禮畢,進入值房,皇甫世隆吩咐看茶。
他不知林貴平的官職,對皇城司那幫探子也很是忌諱,於是拱手問道:“林官人請用茶,不知林官人此次來鄙縣有何貴幹?”
林貴平回禮道:“皇甫知縣,在下來此,是想打聽打聽那時常跑日本的海貿周家,不知知縣是否熟識,有些軍務要事向周家問詢。”
皇甫世隆渾身一顫,奶奶的,皇城司可是專管密諜的,周家莫不是在海上裡通外國吧,這不把某家害死了,連忙回答道:“周家在寧海區區小縣自是大名鼎鼎,長期於日本國和我大宋往返榷貨,縣裡百姓大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