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路過下,看見修葺一新的青石牌坊上赫然醒目的
“”(後改為
“”)三個字,便油然而想起了明清兩季的大詩人。吳梅村立朝,先後兩次在南京供職。
第一次是崇禎十三年在南京任全國最高學府的長官,即司業。遙想當年,吳梅村背倚雞籠山,傍靠,一覽金陵勝景,侃侃而談乾坤國是,吟吟大作天下文章,不可不謂春風得意,躊躇滿志。
第二次卻是在南明弘光小朝廷下任少詹事一職,因與閹黨權奸不合,僅兩個月便隱退歸裡。
可十年後,又一次重到南京,遊遍了石城的每處景點,作下了大量的懷舊詩作,如、、、、、等。
這一時期,他的詩歌藝術可謂進入了爐火純青的佳境,然而,他的人格卻開始崩塌了。
此番行走,乃是因馬國柱等人的舉薦,吳梅村準備拋棄名節,出仕清廷。
吳梅村晚節不保,可悲可嘆,與前期吳梅村相比,儼然判若二人,我們再也難以尋覓到用鋼筋鐵骨鑄就時的吳梅村面影了。
那效
“琵琶”、
“長恨”體的五百四十九字的
“梅村體”長詩,曾經激起了多少南明志士仁人壯懷激烈的愛國情感。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將的叛逆行徑牢牢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是何等飛揚的文思!是何等蓋世的氣魄!據說吳三桂試圖以重金收買吳梅村,要求去此詩,終究不得。
但誰又會料到,那大義凜然的吳梅村,競在數年後又重蹈吳三桂、錢謙益之流的覆轍,而走上了人格的窮途末路。
想當年,在一詩中,以澎湃的激情謳歌了和兩位抗清英雄,詩中有
“生死無愧辭,大義照顏色”之句,可見吳梅村視名節為生命的心態。然而,孰能料到,這位鐵骨錚錚的江南名士,這位名垂青史的大詩家,居然會背叛自我,背叛人格,背叛正義,背叛歷史呢
,字駿公,原名,梅村是其號。江蘇太倉人,與錢謙益齊名,並稱清初詩壇的
“開國宗匠”。明崇禎四年,年僅二十三歲的吳梅村以會試第一、殿試第二的優秀成績及第。
少年得志,仕途春風,使他感受到了浩蕩的皇恩。然而剛準備進入仕途的吳梅村立即捲入了考試舞弊案而被所陷害,萬沒料到披閱了吳梅村的試卷後,僅
“正大博雅,足式詭靡”的八字御旨,便使吳梅村一解千愁,官運直衝牛鬥,遂人翰林院任編修,並賜他還歸故里完婚。
真可謂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從做京官到外放,再到任南京司業,再到接連升任左諭德、左庶子,一路春風,平步青雲。
此外,作為江南士子的領袖人物,他在
“復社”召開的蘇州虎丘幾千士子的大集會中,出盡了風頭,和其開蒙之師張溥一道,引領著江南士子作學問,入仕途。
儼然是一副學界泰斗的架勢。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噩耗徹底擊毀了吳梅村的錦繡前程,南明小朝廷雖然亦請他人閣,但他和錢謙益不同。
絕不屑與閹黨權奸馬阮之流合作,於是返歸故里則是他唯一的最後選擇。
面對這破敗零落的河山,吳梅村只能向隅而泣,在悲歌聲中聊度餘生。
但在新朝的知識分子贖買政策的蠱惑下,也在馬國柱、陳之遴的引薦下,吳梅村終究耐不住寂寞了,半推半就地同意出仕清廷。
說實話,他此時的心境是非常痛苦矛盾的,並非錢謙益那樣寡廉鮮恥。
一方面是落花流水而逝的潰敗前朝之忠孝精神的壓迫;另一方面是奔騰不息向前的仕途進取意識的誘惑。
在這兩難的選擇中,形成了吳梅村思想和藝術的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