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之德在於炎黃,而不在一戶。”
這就是朝廷的正式說法,還錄入了史學課本之中。
孔南文今年來北京,算起來已經是第三次,可他還是不太習慣北京的茶館。
他不習慣的不是茶水滋味,而是這個氛圍。
最近兩年,河南之地因為與沿海通商往來,加上喜歡用福建那邊傳來的茶具,講究喝茶人自己泡、滾、點、分,很少有人聚堆說話。
但在北京的茶館,那就是一派熱鬧景象。
小二的那張嘴跟摸了蜂蜜似的,整天介的“爺”個不停。
北京人進了茶館,骨子先鬆了三分,首先就給熟悉的人打招呼,一圈圈的下來那叫一個熱鬧。
但外地客商、書生來了北京,必定要做的事裡就有逛茶館、買報紙兩件事,不然你就寸步難行。
北京城裡十六家有刊號的報紙與北京上千家茶館形成了一個互相依存的關係,茶館成了最靈通的訊息集散地。
朝廷各衙門也專門選了一些腦子好使、嘴巴利索的小吏混跡在這些地方,一來探聽自己衙門的風評,二來是主動宣揚本衙門裡的功績。
不管是商業上的、朝廷上的和都督府內的小道訊息,都可以在這裡聽到許多不同的版本。
所以孔南文雖然不太適應京城茶館文化,但他每次都會在茶館裡待上很久。
他關心的是關於這次西征的事。
前幾日說陛下回到昭京只帶回五萬人的訊息,他根本半點都不信。
他們父子早就從幾個隨軍出征西域計程車兵家裡得了實信,這些士兵的平安信和分下的各種繳獲根本就沒斷過。
在洛陽的夜市上,來自西域的好東西被來自全國的商人、豪客搶著購買。
而這些東西都是西征士兵們公開或者私自託運回家的,尤其是那些西域風濃郁、小巧的祭器、首飾、裝飾品和藝術品,是最受追捧的東西。
孔南文昨日又收到了父親的一封信,洛陽開封的夜市上出現了大量的天竺物件,一連十多日被人瘋搶,但仍有新的好東西不斷流入夜市。
這說明西征明明就是大勝了!
不然那些武夫弄不到這些東西,也送不回來。
孔南文有些著急,因為他在北京要辦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還沒有任何音訊。
“西征的事怕是已經落幕,朝廷諸公又是個小氣的性子,讓他們讓出那些好處來,卻是想也別想!”
坐在孔南文對面發著牢騷的人叫趙敬業,是前明江北、如今安徽省人士。
他這次比孔南文要更早來北京,為的就是家裡看上了撒馬爾罕附近的一處礦產。
“國朝當年收地的時候,我們家可是舉家響應,”趙敬業又開始老生常談,“如今手裡的楚元還有大把沒投出去,可國內處處都有人盯著,只好往外看。”
“撒馬爾罕那個山頭,我們家已經盯了五年多,產量預計、分佈資料都是我們家出人出力獻給朝廷的,到如今朝廷衙門裡卻連個靠邊的訊息都沒有!”
孔南文顯得比自己的朋友穩重一些,他低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前日各處傳朝鮮那邊的事,你可聽說了?”
趙敬業不屑的點頭:“彈丸之地,也敢犯上?遲早給他們平了!”
“但我聽說朝廷因為西征還沒收回成本,這庫裡怕是有些艱難啊。”
趙敬業眼睛當即一亮。
“孔老弟,你是說那件事要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