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已無力戰鬥。
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
於是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根據記錄這一次的征伐損失了將近三十萬計程車卒。
付出瞭如此重大的代價,隋煬帝楊廣繼位以後還是念念不忘高句麗之患,一直在尋找藉口討伐高句麗。
公元611年,隋煬帝下詔征討高麗,全軍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
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數日後隋軍,殲滅東高句麗軍萬餘人。
我嘆息著說道:“這一次小勝以後就是接連的大敗。煬帝第一次徵高句麗以慘敗告終,上百萬人的生命葬送在遼河以東”。
“公元613、614年,隋煬帝又發動二次攻高句麗之戰。皆以失敗告終。初步統計隋朝徵高句麗陣亡的將士多達二百萬”。
“於是楊廣給自己折騰亡國了,隋實際上間接亡於徵高句麗之役。”
目睹了隋朝因為征伐高句麗導致了亡國的唐太宗,依然毅然決然的不顧前車之鑑。繼續征伐高句麗。
“這才有了唐太宗上面的那句話,其實這句話最關鍵的就是後面的半句話”。
“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這才是最關鍵的。”
“這就是告訴大臣,高句麗很危險,趁著咱們兵強馬壯的時候儘快幹掉他。否則就是大禍害。”
我擺了擺手裡的資料:“寫這個資料的作者也想不明白,他在文章中提到。”
在六七世紀的東亞政治格局上,相比華夏來說,高句麗不管怎麼說也是一個小國。
它卻為何讓隋唐的皇帝們如此牽腸掛肚,動員中華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後快?
難道隋唐的君主們真的只會欺軟怕硬,專打弱小國家?
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徵高句麗只是封建君主們私慾膨脹的結果,是對弱小國家的欺侮,如果是這樣,有幾點是解釋不清的。
為什麼自隋以來,連續幾個政治觀點、思想作風、行為方式都有很大區別的中國皇帝獨獨在高句麗一事上觀點認同?
隋代以前,華夏已經歷了三百年的動亂,剛剛重新統一,這個時候,隋唐君主們卻都將高句麗做為國家的重大威脅提了出來。
前仆後繼不惜一切代價予以征討,這不值得讓人深思嗎?
隋煬帝任性好鬥,為徵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唐太宗滿口君舟民水,卻也不惜冒“水覆”之險親征高句麗。
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書生,卻在徵高句麗一事上,象個鬥勁十足的公雞,發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上面三個疑問,歸結到最終一個問題,高句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裡?
這是一個歷史的謎團,按照作者給出的邏輯就是:
主要原因在於六七世紀的高句麗,已發展成為東亞一個強大的地區性王國,對中華的復興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
六七世紀的高句麗對於隋唐,猶如前三世紀迦太基對於羅馬,十七世紀滿清對於明朝,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興盛,必除高句麗不可。
我對面面相覷的小羽跟白柔說道:“對於作者給出的理由,你們作為知情者,會認可嗎?”
“我覺得有點扯淡,如果單純的看歷史,那麼唐太宗的話就可以理解為,把危險扼殺於萌芽之中。”
“可是咱們知道查干湖裡有東西,當然具體是什麼東西咱們目前還不清楚,希望今天晚上能抓到了解內情的人仙)。”
“我覺得隋唐遠征高句麗的理由,就跟現在挑釁咱們的對手一樣。目的就是奔著查干湖的東西來的。”
小羽跟白柔也點點頭,白柔說道:“如果不知道內情的人,肯定會以為這理由很牽強。就好像您說的,對手以我們撈過界為名的挑釁一樣。”
“戰爭嗎,總得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否則對不知情的下屬沒辦法交代,讓下面去拼命總得有個合適的說法。”
小羽介面說道:“隋唐的說法就是感覺到了威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挑釁的對手的理由就是你們撈過界了,然後他們自己也覺得這理由說不過去,於是就有了胡家九房弟子的死亡。”
“既然撈過界的理由說不過去,那龍冢弟子濫殺無辜總得要個說法,得報仇吧?這就他們給下面弟子的理由!”
喜歡仙家代理人請大家收藏:()仙家代理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