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扶余城迎來了一個比較重大的節日——端午節!幾年的端午來的比較早,去年的黏米並未送過來!
但是民間還是用糙米包粽子,端午節是一年當中比較重要的節日,首先就是打掃祭祖,然後才是祭拜屈原。
遼東的漢人並不佔多數,還沒到大規模移民的階段!歷史上當安史之亂髮生的時候,大量的漢人才向著遼東遷徙躲避戰亂,一部分往南走,一部分往北方跑!整個中原後來就打爛了。
但在這個時候,整個遼東的漢人也不少,所以一些生活習俗也被帶了過來,其實遼東目前正處於民族大混雜大混居的階段!未來幾十年都處於民族融合的階段。
端午過後,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對於忠義軍談判的條款反饋也終於回來了!
帶回訊息的還是那名侍者,同時還有渤海國兵部的一名官員!
渤海國同意忠義軍改弦更張,歸順與渤海國的條件,賜封安火奴大將軍為扶余大都督,賜扭紋金印,忠義軍其餘高層各有封賞,總之是官帽子一頓扔。
既然歸附了渤海國,忠義軍的軍事建制自然也不會被撤銷,這一點是忠義軍的底線,好在需要渤海國朝廷負責的軍餉並不多!
扶余城歸於忠義軍管轄,不做租借,每年需向渤海國上京朝廷上繳賦稅,象徵性的糧食兩百擔!
這是最主要的兩條,其他的基本上都按照之前雙方談判的條款執行。
於是安火奴等人都在城主府裝模作樣的叩謝皇恩,接過了渤海國朝廷的聖旨,那名兵部派來的官員的任務完成,渤海國使者最後與李耕的人商量最後的公文確認,雙方簽字。
這都像回事一樣做了,人家也算比較有誠意了!其是渤海國那邊朝廷上為此還大為慶幸!招安的事情竟然還是人家主動的,這可是求不來的啊。
扶余城這邊原本就是因為國力衰退,減少了駐軍,整個西北方向,對於契丹的防禦就低,這下等於是後顧之憂解決掉了。
這邊忠義軍方面得到了更大的地盤,根據協議,扶余府的佔地可不小,其中有兩處地方尤為重要!
一處就是遼河上游的一處叫做河源的地方,此處就是後世的遼源市!那可是煤炭的主要產地,還有一處則是在西南處的開原,鐵鋁銅礦都在這裡!
這個地方很多人不清楚但要說山腳下的鐵嶺,可能很多人都清楚了!
李耕曾說過一句話玩笑話:“世界的盡頭通往鐵嶺!”很多人都不明白他說的是啥。
在法理上有了渤海國的承認,拿了人家的官印,當了人家的大都督,再也不用時刻準備打仗,抽出了寶貴的資源和人力,忠義軍需要做更多自己的事情了。
最主要的是,扶余城的所有大小商號商行,現在能將生意完全做到了整個渤海國去!韓氏族長為此大暢老懷,韓家的人不但站穩了腳跟,以後可能會更加發達。
商路的開通等於是開了財源!沒有錢很多計劃中的事情都沒法做,對於錢對於財力的重視,那可是李耕三番五次的強調的事情,忠義軍上下當然都非常重視。
在幾次忠義軍的民政發展擴大會議上,大家的發言都很踴躍,並且提出了很多建設的意見。
這些會議的建議都需要整理成冊,然後遞交給會議主持者,大都督參議團成員審閱。
安火奴做了個大都督,但他清楚這都是個虛銜,沒什麼實際意義,即便是有實權,他也不想要,更不想當,他知道這是李耕硬要把他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