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內有幾個很大的家族,他們大多分散在上京龍泉府,東京龍原府以及中京顯德府。
扶余府雖為邊陲,但是地理位置上遠比西京鴨淥府要重要!但卻因為物產不豐,不受渤海國的喜歡。可是其商貿上卻是其他城池無法比擬的。
正是這個原因,韓氏家族才寧願停留在扶余府,除去了金礦的原因之外,韓家的先祖對於渤海國腹地那些貴族並不認可也是一個原因。
雖然並不願徹底融入渤海國,但是該做的事情他們可是一件也沒有落下。
比如縱橫整個渤海新羅的商業貿易網路,甚至與大唐之間的一些貿易線路,他們韓家都是參與的。
經商多年的韓家自然比別人更加敏銳,那就是對更多利益更廣闊前景的把握上。
雖然現在跟忠義軍合作上,還看不到什麼收益,但是將來……那是真的不好說,巨大的利益迫使韓氏族長不得不決定將分散渤海國地的韓氏子孫的精英們都叫回來,要商議一下。
是否要跟忠義軍徹底的合作,那就等於是將寶徹底壓在忠義軍的身上了!韓氏族長內心的忐忑自然可以理解,但是最後的決定卻一定要多數的族人贊成才行。
其實從他們的觀察當中,忠義軍目前不但軍事強悍,商貿之上更是做得有聲有色。
就拿他們的烈酒生意,還有一些小商品來講,目前除了烈酒專賣之外,他們自己的煉坊中出產的那些鐵質工具,就已經於興城之內的很多小作坊和小型的鐵匠鋪做了合作。
使得很多這樣的小作坊和小工匠鋪面都可以從忠義軍的煉坊之內得到上等的優質鋼鐵,然後按照忠義軍的要求做了很多小玩意。
農具除外,那些生活當中的用品,菜刀,鐵鍋,鍋鏟,剪刀,柴刀,甚至還有鋼針,這可是生活必需品啊!
有了優質鋼鐵的加持,商品的銷量極好,很多草原部落的人指明就要這些東西。
依託於這樣的小商品,興城忠義軍的商品就已經完全的佔據了大多數草原部落的市場。
韓家雖然還不是太清楚市場的含義,但卻明白,這裡面蘊含的巨大利益,那是非常驚人的。
透過幾次大型的集市和冬季的小商品交易會,興城周邊不但形成了成套的小商品製造基地,還讓個大商行的貨品極大豐富。
透過各自的商路與草原部落建立了貿易路線,這中間忠義軍獲得的好處無比巨大。
當然這裡面具體說起來他們得到了多少?估計沒有人能夠算清楚,有的是短期效益,有的是長期效益。
興城的民政管理班子,對於這方面的賬冊統計也正在進行當中,形成一個五六萬人的小型城市現在慢慢的正在聚集著更多的人前往。
不但是周邊區域的三個鎮子,還有周邊其他地區的人。
城市收入不斷在增加,賦稅算起來還是其他大城市當中最低的,但卻稅收是數額巨大,基本的城市福利開支完全夠用,甚至還有結餘。
很多開支,其實都是巨大的,比如軍事開支,將軍隊的很多設施裝備,軍餉等,但卻並沒有成為興城的負擔。
要真的說起來,興城的民政班子,算是做得非常好了,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才也抽調到了扶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