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亂”發生在遼東本地的春季,這個時候,如果是在中原地區,應該是春耕農忙的時節。
但因為天氣的原因,遼東的春天來得晚,即便是來得晚,海華絲有人在城外開始了開墾種植。
他們種植的作物其實就是高粱,這一一種原本生長在中原北方的農作物,更加耐旱耐寒!慢慢的在遼東各地也都有人開始種植。
興城這裡周圍都是荒地,雖然沒有充足的水源,大概靠天吃飯,但以為內土地實在是肥沃,每年的收成仍舊不錯。
於是在兵亂髮生沒多久,在感覺到整個興城並沒有什麼太大變化之後,就有很多人溜出去做自己該做的事,種自己該種的地了。
在這裡當農民真的沒啥負擔,有沒有人收稅,幹多少吃多少,生活就能馬馬虎虎的過得去。
興城的兵亂的確沒有引起太多的變化,原來那些維持治安的人,都是忽老爺的兵馬,聽說這些人現在歸降了別人,仍然在做著原來的事情。
只要軍隊沒有太大的變化,整個興城就不會出現大的動亂,雖然有新的勢力出現殺掉了忽老爺,但卻並未做什麼改變,那麼一切照舊,該怎麼生活還怎麼生活。
慢慢的,興城的百姓才聽說了,新接管興城的這批人叫做什麼“忠義軍”好像組織性很強,自打那次兵亂之時有人看到侵略如火的騎兵在城內賓士之外,現在就再也看不到了。
當時就聽到這幫人騎在馬上,口中呼喊著什麼:“搶光搶光!”的話,曾嚇的很多人全都躲在家中不敢出來。
幸好這些瘟神一樣的騎兵不再出現了,否則興城的百姓仍舊不敢上街的。
李耕在徹底接手興城之後,除了組建了一個簡單的行政班子,之前在興城做事的人仍舊被他請出來,該幹什麼仍舊幹什麼。
其他的各種安排一樣沒變,所有人都一樣,甚至就連正在修建的東面城牆的工地,工匠們仍然繼續開工,還有城外的飲水溝渠也是一樣,該挖的仍舊繼續挖。
唯一的變化大概就是興城目前有了城主了,但卻沒做出任何改變,屬於馬照跑舞照跳。
但是兵亂所造成的一些後學的麻煩接踵而來,首先有很多人離開了興城,遷到了別處,這樣的人還不少。
李耕沒有阻攔,這些人要走屬於天要下雨的範疇,攔也攔不住。
再其次就是興城在進入春季之後,慢慢的開除出現了糧荒!也就是糧食運不進來了。
之前一直都有從扶余城還有營州等地運糧的隊伍突然消失了!尤其是扶余城這邊,最早因為忽老爺的關係,糧食生意可是他當家的,不但賺的盆滿缽滿,也保證了興城不會出現糧食供應不上。
可是忽老爺現在死了,他在扶余城內的殘餘力量雖然不能算是太大吧,但是控制了向這邊運送糧食的能力還是有的。
原本就是春季當中青黃不接的時節,營州那邊的糧食大概也是不夠的。
商隊的貿易即便是很多人都瞧不上,可是在遼東,也正由於他們的的存在,才解決了很多人的吃飯問題。
興城之內五六萬的百姓,一旦斷糧,那是了不得事情,為此李耕也有點上火了。
他首先找到四海通這邊,讓他們把商貿的據點從大平鎮轉到興城,然後由此又拉來了幾個有實力的大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