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有著商業基因在,文理失魂落魄人在街上晃悠時,正巧的碰到府城內有家布莊做生意不道義,明明對一走商定了大批的布,結果人辛辛苦苦的給運過來了,又不承認他們有定過布,就是想逼著對方走投無路的把布價壓下來,他們好降低成本。
文理看著那萎靡的走商腦袋瓜子裡的商業基因立馬動了,柚城可是隻有李家一家布鋪,李家自產自銷著數量極少,所以李家的布鋪一直是供不應求。
奇貨可居又是獨家生意,自然這價就隨便不到哪,尋常百姓哪買得起?
文理再一看走商手裡的貨,都不是啥上等的好布料,幾乎全是麻布,唯二算得上價貴的,就兩匹錦布。
這人腦瓜子一轉,丫的拼了。
他從同窗那兒借了些銀子後將走商的布全買了過來,然後運回柚城就在街邊做起了二道販/子。
貧困地方能出個秀才級為不易,一般都是門面擔當,文理也是,所以不僅是官府不會找他麻煩,連李家都是睜一眼閉一眼,主要還是這進李家沒預知到事情的嚴重性。
掙銀子這種事兒是會上癮的,不到十天就輕輕鬆鬆掙了近百兩的文理只覺自個以前的時光純純都是浪費,他讀書多年同窗又多,對別人來說不好拿到的布匹對他來說並不算難,還完全沒有自己開作坊的風險。
就這般著,兩年時間文理將李家給擠得在柚城那是幾乎已經活不下去,一邊是買了房子買了鋪子,而李家是連曾經的老客房都沒能留住。
這事兒吧,你仔細想想好像也沒啥不對,做生意本就是這樣,你要不創新的一直吃老本,別人自會用創新的方式擠掉你。
但有些事兒沒發生在自個頭上不知痛,李家被打擊得不輕,李家庭甚至是幾度想要自裁向祖宗謝罪。
正好這時李家的一個舉人朋友進京回來,見李家已經到了如此窘迫的局勢,便提了祈寶兒放出風聲免費教技術這事兒。
那位舉人這般勸李老爺子:“你們李家這作坊和布莊做的也委實太過平淡,若不是你們李家身於柚城這貧瘠之地,你們李家都估計撐不到你這一代。”
“現今賢王爺那兒有些機會,雖說外界有傳言賢王爺目的不明,似是對商戶會有所不利,可我卻不這麼認為,賢王爺那是誰,她若是真缺銀子什麼,何至於用如此麻煩的法子?”
不用說搶了,她只要放出話來說需要,誰敢不主動送?!
“再說了,現今你李家已到了如此境地,還能有什麼值得別人看中的?”
難不成看住你李家的幾條狗命?
李家人自個一尋思,也對啊,就他們現在這樣,還怕個甚哦。
然後李家老大就一個人揹著包巔巔的去了京城,一個月後回來,不僅是帶回了賢王爺派來幫他的人,還帶回了兩萬兩銀子。
李家不整布莊了,而是在柚城外買了個莊子建起了造紙坊和造筆坊,還在城內開了間每層都將近有四百平的二層書肆。
李家的情況眾所周知,所以他的這一翻舉動大傢伙都不用猜就知曉銀子是從哪來的。
這和扶貧有啥區別?!
你說曾經那些躲得老遠的一個個能不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