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了一個多月了,始終沒有結果。
王雋安慰他:“別急。創新離不開試驗。有些發明,需要無數次的嘗試才會成功。”
難道自己的思路錯了?王雋想。
用豆腐皮做類比,有問題嗎?
他端著勺裡的水來到棚子外面,仔細看了,一邊認真琢磨。
好像真的有問題。
想膠結,顆粒就一定要細。泥巴也好、豆腐也好、米糊也好,都是顆粒很細很細才成膠狀的。
造紙,是要讓纖維膠結。那麼,纖維一定要足夠細,應該成粉狀。
對,粉狀。
現在,託思罐裡的木頭還是絲狀,所以無法膠結成紙。
王雋進一步推斷,假如纖維分解成了粉狀,那麼煮不煮是無所謂的。就像用泥巴做陶器,根本不用煮,直接用水一調和,就能做出各種形狀的坯來了。
所以,關鍵是纖維要成粉狀。
道理好像就是這樣。
但為什麼自己印象中的紙是煮出來的呢?
是了,小時候看過的圖書裡面,古代造紙應該有煮這一道工序的。
那麼,煮這道工序,很可能是為了形成纖維粉末。
王雋目視遠方,呆呆地想著。
美琳知道王雋正在認真思考著問題,示意託思和智聰不要做聲。
託思和智聰站在旁邊一動不動,看著王雋。
良久,王雋回過神來,衝託思道:
“繼續煮,還要加一些石灰進去。”
“啊?加石灰?”
“是的。煮的目的是脫出纖維裡面的膠黏物質和其他一些雜質,這樣纖維才會變得鬆軟,紙質才有保證。這些物質是酸性的,加石灰,是用石灰的鹼去中和其中的酸,加快這個過程。”
王雋知道自己的解釋三個人不會懂的,便直接佈置道:
“加石灰進去煮三天三夜。煮好後再在清水裡浸上七天。然後撈起來把這些纖維搗成泥巴。”
他估計,經過這樣的加工過程,木纖維應該能搗成泥巴了。現在想把那些木絲搗成泥巴,那就實在太費勁了。
“記住,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搗出纖維泥巴。有了泥巴,再通知我。”王雋道。
“是。”
喜歡我成了海島王請大家收藏:()我成了海島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