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神界,渺渺仙庭,高不知幾萬裡的重樓疊翠之上,七尊儀態威嚴的聖像並排而列。
中間一尊聖像寬袍大袖,衣袂飄飄,正是儒門至聖——文聖。
書、詩、經,賦、策、數,六位亞聖聖像分列兩側,同文聖聖像一起,面向日出之地,共同矚目無盡極遠之處。
山是七聖山,聖像卻非七聖本尊,而是他們在特殊時刻顯現在七聖山上共議大事的投影,平時並無聖像顯現。
萬年以來,七聖聖像只顯現過寥寥幾次,最近的兩次是千年前儒門與道門決死之時,以及百年前儒門與佛門對峙,死戰即將爆發之時。
“文聖相召,所為何事?”
率先開口的是數聖。
七聖中六位亞聖都是極於一道,偶爾開悟,然後肉身成聖。
成聖之後,六位亞聖除了本職之外,全都是繼續醉心於已道,極少因為外事分心。
相對來說,書聖成聖時間最短,千年來更是痴心書道,連世俗家國全都忘於物外。
和書聖相比,數聖更是決絕,只是不停推演數道,連開口都極少。
今次主動開口,實是不願耽擱時間。
文聖聖像背手迎風而立,默然不語。
詩聖幽幽道:“所為《勸學詩》一事。”
另外五位亞聖凝神默算,很快得知前因後果。
經聖搖頭,道:“或許精妙,卻不足以興師動眾,召集我等至此。”
四位亞聖點頭附和。
文聖幽幽開口,問道:“我想問諸位一個問題,為何我儒門傳承萬年,近千年來卻每況愈下?”
賦聖答道:“我儒門承擔外抗魔門重擔,無數場死戰之後,人才凋零,自然要衰落。”
策聖答道:“時代變化,道門和佛門更能順應民意,爭奪了我儒門發展的基礎,因此衰落。”
經聖答道:“我儒門內部派系傾軋,內耗太多,失了體統,不能團結對外,所以衰落。”
書聖答道:“我儒門傳承萬年,尾大不掉,固步自封,必然衰落。”
數聖回答的極其簡略,“儒門必須改變。”
詩聖道:“改變從書法一道開始,在詩詞一道見效。”
書聖搖頭,道:“不可。”
.
既已成聖,便能看透世間真理,所言所行無不切中實際,絕無半點遺漏。
但是看透歸看透,其中利益牽雜,事關諸聖根本,實行極難,哪怕是諸位亞聖也一樣。
以書聖為例。
雖是成聖最晚,卻因佔據舉制入門一關,信眾極多,所以神力也極是強大,就連文聖也要對他禮讓三分。
文聖想要改變儒門的心思眾位亞聖無不心知肚明,詩聖所提出的從書法一道開始,便是迎合文聖心思。
書聖自已也明白必須改變,也必須從書法一道開始。
但是如果削弱書法一道在舉制中所佔地位,必然會削弱他的神力,他無論如何不會答應。
數次改變提議就是卡在書聖這裡。
不出意外的話,這次也是一樣。
.
“今次不同,”詩聖語氣極是自信,“有《勸學詩》在,不會對你造成負面影響。如果不抓住這次機會,儒門與你書聖一系玉石俱焚。”
書聖默默不語,其餘諸聖神色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