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自從這件事發生之後,每個露天煤礦都派出專人,每天白天守在排土場的周圍,並拉起來鐵絲網,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排土場的區域。
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仍然有膽大的人,晚上把車停在鐵絲網外,人員鑽進鐵絲網趁著黑夜無人看守,拾撿排土場滾落下來的煤塊,但是這也就由一大幫變成了一小撮。
讓撿煤最後衰落以致銷聲匿跡的原因是:市裡為了環保,嚴格控制直接燃燒煤炭取暖,各個飯店餐飲場所都改用燃氣做飯炒菜,各個浴池統一購買電廠的餘熱來經營,嚴厲禁止燒煤鍋爐的出現,發現之後予以重罰。
沒有了用煤大戶們的購買,住平房的個人家冬季取暖又燒不了多少煤塊,即使把煤撿回來也沒有人購買,任由堆在院子裡風化成煤面。
這其中最後悔的當屬小周,幾年來撿煤是賺到很多錢,可都成了過手財神,小周也感到了懊惱,最後去鋁廠做了一名電解工,冬夏都享受著高溫,和空調房裡的醫生有了天壤之別。
王姨和老李經過了幾年撿煤的積累,在六十間買下一所平房,後來在棚戶區改造中分得兩套九十多平方的樓房,土村的平房還沒拆遷,估計也就最近兩年的事,同時在市區買下兩套樓房出租,每年收著租金,在東木老家的鎮上也買了一套樓房,也一直在出租,並且在姑娘結婚後,給姑娘補貼了三十萬元作為買房子的首付款。
沒有了撿煤的收入,這個時候兒子已經上了大學,老李找了一個工廠打工,王姨找了一個小超市理貨員的工作。
王姨去工作的小超市,是好力河開設的幾個最早超市之一,其他幾個超市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為了好力河的幾家最大的超市。而這個超市,依然是原來的規模,原來的地點,半死不活的經營著,老闆是個三十多歲的女子,比較強勢,得理不饒人,李國前親眼見過,好幾次她叉著腰,和左右對面的商鋪在吵架,各種難聽的,汙濁的語言從那個薄薄的嘴唇裡蹦出來,滿滿的像要把整個嘴巴撐破一樣。
這個超市距離大超市很近,並且東西也不便宜,地方不大,卻什麼都想經營,幾百平米的營業面積堆滿了家電,百貨,生鮮蔬菜,零食,凍貨,土産五金日雜,傢俱,甚至還有金銀和藥品等,擠的滿滿當當,顯得特別淩亂,透過管理和經營方式,大家也能想到經營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每天的人流量較少,稀稀落落的幾個顧客光臨,但工作比較輕松,王姨在這裡工作了幾個月之後,一直沒有拿到工資,老闆總是以各種理由和藉口推辭和搪塞,王姨感到了事情的不妙,後來又打聽以前在這裡工作過的人,才知道這個女老闆是最不願意給工人開工資,一直壓著工錢,就是怕工人突然不幹,以她現在的名聲,是沒有人來這裡幹活的。
王姨聽說這些後感到恐慌,怕幾個月的工資泡湯,王姨在理貨的時候,按老闆的要求是必須記賬的,每天賬本的目錄下都有王姨和女老闆的簽名,王姨心裡明白,這個是證明自己在這裡工作過和工作天數的最有利證明,每天王姨在雙方簽完字後,就把它收起來,晚上超市下班後,王姨也把這個賬本帶回家,第二天再帶到超市來。
一切準備就緒,有一天王姨沒有去超市上班,並給那個女老闆打電話提出了辭職和結算幾個月工資的要求,和預料的一樣,那個女老闆電話裡就說:“你不幹可以,但是工錢沒有,誰能證明你在我這裡工作過,你願意哪裡告就去哪裡告,我有後臺,你隨便告,你最後一分錢都拿不回去。”
王姨首先找到勞動仲裁,勞動仲裁問王姨有什麼證據時,王姨把自己記的有勞動雙方簽字的賬本放在仲裁人員的面前,勞動仲裁人員翻看過賬本後,把賬本還給了王姨,並做了記錄,留下了王姨的聯系方式,讓王姨回家等候訊息,由他們來協調。
那個女老闆到晚上超市關門之前,習慣性的要去賬本上簽字的時候,才發現賬本不見了,首先就想到了王姨,馬上給王姨打電話,詢問王姨拿賬本了沒有,王姨承認自己拿走了賬本,女老闆聽說賬本在王姨手中,口氣馬上緩和下來,讓王姨明天把賬本先送來,工資的事情好商量,王姨才沒有那麼傻,嚴詞拒絕,不給工資甭想拿回賬本,這個賬本就是最好的證據。
第二天上午,女老闆的一個親戚找到王姨的家,一分不少的給王姨送來了這幾個月的工資,王姨交出了賬本,這個事情也就告了一段落。
之後,王姨就在勞務市場開了一家資訊部,最早的門店在東面,地段有點偏,人氣不旺,後來搬到了現在這個位置,人氣慢慢積累,成為為數不多的幾個最火的資訊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