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李國前出生在木達市奈曼旗的一個小山村裡,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莊稼人,李國前有一個姐姐,比李國前大三歲,李國前頭腦聰明,思路活絡,從上小學開始,在班裡的學習成績總是在頭五名。一直到初中結束,一直擔任班級的學習委員的職務。
在人口稀疏的少數民族地區,一般的鄉鎮只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要想進入高中繼續讀書,就要經過全旗的統一中考,成績排名靠前的才有機會進入高中的校門。
幾所有限的高中基本集中於旗政府所在地的小城上,因而李國前的高中生活就是在旗政府所在地他裡毛圖鎮度過。
他裡毛圖鎮距離李國前的小山村有一百多公裡的距離,除了寒暑假期回家,李國前三年都是住在學校的宿舍裡,這裡的幾個高中集中了全旗的高中生,學生比較多,宿舍比較緊張,一個房間內,南面是兩個玻璃窗,中間一個過道,冬季過道的中央有一個大鐵制的火爐子,白鐵皮煙筒一節節的連線起來,煙筒中間有一個直角的拐脖,使白鐵皮煙筒在這裡拐個彎後,再平行著沿玻璃窗的窗亮上伸出屋子的外面。寒冷的冬季,睡覺取暖的問題就靠這個鐵家夥來解決。
長五米多的屋子,南北兩面是用木板和木方搭建的兩條大通鋪,每條大通鋪上都被安排十個人住在上面。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十個人如果都平躺,那是絕對放不下十個平板身軀。只能是有人側臥有人平躺,如此輪換,這樣大家才會安然入眠。相互挨擠著,在冬季火爐取暖不熱的情況下,相互的體溫填補了鐵爐取暖的不足,可是在炎熱的夏天,每個人的身上都像一個火球,相互的接觸都覺得隨時有熱爆的危險。屋頂上的一個大吊扇在宿舍熄燈的時間,它也就停止了運轉,屋內的熱氣和人撥出的熱氣親密接吻,使屋子更加燥熱。
學校的操場也比較簡陋,沒有現在的塑膠跑道,也沒有踢球的草坪,只是那種硬土地,操場的中間栽入一個圓圈的紅磚,這個圓圈的外側就是跑道,平時的體育課和課間活動和做廣播體操都是在這個簡單的操場。
學校有一個大食堂,所有的住校生都在這個食堂就餐,三餐的夥食也比較簡單。因為這個地區是農作物小米和玉米的主産區,所以食堂的主食以小米為主,早餐是熬的小米粥,外加大頭菜剁碎,加點鹽拌成的鹹菜,中午和晚上主食是小米幹飯,清水煮白菜土豆,或者煮茄子蘿蔔,裡面加點鹽,臨出鍋前,在表面倒上點油攪拌一下,看起來油汪汪的,相當誘惑食慾。
每隔半個月食堂就會白菜或者茄子燉一次豬肉,算作給學生改善夥食。
當然這樣的夥食標準,每餐的費用也是很低的,小米基本是每個學生的家長從家裡給送到食堂,換取食堂的和送來的小米對等的飯票,每次來就餐時,憑飯票在食堂大師傅那裡領取需要的飯量。吃菜是需要菜票的,菜票是用錢預先兌換,在吃飯買菜的時候使用。鹹菜基本是兩毛錢一份,開水燉的菜大約是一塊錢一份,那頓改善夥食的菜兩塊錢一份。所以高中三年,在學校吃食堂確實是花不了多少錢。
這裡高中的學生都是經過中考成績擇優錄取的,可以說都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李國前所在的鄉鎮經濟比較落後,在整個旗裡是貧困鄉,師資嚴重不足,教育水平也是拖後腿,李國前在小學初中成績一直優秀,可進入高中之後,和來自其它鄉鎮的學生以及縣城的學生相比,功底的差距逐漸顯現出來,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績在班級裡只維持在中等水平。
三年苦讀,一考定輸贏。二十一世紀初期,全國高校已經進入大擴招階段,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漸轉向了大眾教育。參加了高考的學子,只要高考分數不是極低,都會有進入高等學府接收高等教育的機會。李國前高考時,發揮了自己的正常水平,高考結束的一個多月時間之後,一張三本院校的錄取通知書送到了李國前的手裡。
接到錄取通知書後,李國前沒有過多的反應,這種結果應該在自己的預料之中。青春的李國前陷入了沉思。
李國前的姐姐於頭三年參加的高考,成績一般,被一個省會的一所專科院校錄取,學的國際貿易專業,三年的慢時光瞬間而過,畢業之後,在省城連續找了幾個月的工作,都處處碰壁,可能是學的專業在時下進入冷門期,也可能這裡的經濟也開始冰凍,最後為了生存,李國前的姐姐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於省城的一個超市裡,臨時找了份收銀員的工作,先保證生活,然後再謀其它出路。
李國前的同村,進入大學深造的學姐學兄們,大學畢業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重點院校和一本的知名院校畢業的學姐學兄,找到工作的時間最短,工作單位和環境也是最好的,一本以下院校的畢業生就沒有那麼幸運,工作不好找,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和內心的期望值相去甚遠,當然也有特殊,畢業之後,正好趕上當年所學專業現在熱門,這也就是所說的走了狗屎運。
李國前拿到錄取通知書後,距離學校開學報道的日子還有兩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