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ah境內災荒連連,先是淮河流域發生大水災,壽縣一帶災情尤重;繼而又發生旱災,大量災民飢寒交迫、背井離鄉,百姓身陷水深火熱之中。
有災荒就有救荒,然政府正在打內戰,而救荒的範圍又大,於是乎,有人就想到了盜墓。
據說當時提出盜墓救荒者,乃
朱家集國民黨聯保主任朱文新及保長汪三荃,他們找到當時的朱家集鎮鎮長劉耀文。
朱、汪說李三古堆決不是一個尋常的古堆,既然有人能盜挖出三百多件古物,其中必定還有埋藏,主張將那古堆繼續開挖。
民國文物市場當時已興起,“古董值錢”大家都知道。如果挖出古物賣得了錢,不就可以作為“救災”之用嗎?
“救災”怎麼會想起挖李三古堆?
朱、汪明析原委:當地農民在興修水利、犁田耙地時每每就會發現古物,不時有零星古物出現。
最大的一次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當地農民在古堆附近農田犁田耙地時,發現不少鼎、壺、簋、鎬等青銅器,還有帶鉤、鏡、車馬飾具等。
這些古物被古董商收走後,獲利甚豐。
劉耀文正苦於無救荒良策,聽了朱、汪二人的建議,覺得不妨試試。但他作不了主,於是將此建議上報縣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縣署鑑於當前救荒形勢嚴峻,也覺得利用先人之物以解百姓之苦道理上可以說得過去,但卻為民國法律之不允,遂擱置不提。
然鄉閭中鄉紳們的請願書一封一封飛往縣署,令縣署頭疼。後實在難於應付,縣署就撂下一句話:此乃民眾之意也!
意思即是說,這是老百姓的無奈之舉,縣署不能做違法之事,但是你們基層的幹部們看著辦吧!把盜墓救荒與民主民生聯絡起來了。
於是朱文新和汪三荃就組織老百姓開會,討論盜墓救荒之事。
會上言明,此舉僅是為救荒著想,是無奈之舉,所得款項,全部用來救荒,決不食言。
朱文新和汪三荃說,盜挖古墓,有損陰德,我們要設壇祭祀,以祈祖先恕罪!
當時朱家集鎮鄉民都被鼓動起來,人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地衝動,摩拳擦掌。
這次他們鼓動了三百多鄉民,開進李三古堆。
開挖的那天,朱文新和汪三荃在李三古堆前擺放案桌,擺上三牲,焚香禱告,三百多鄉民烏泱泱跪了一地,場面莊嚴肅穆。
雖然朱旭初、龐子平這兩個當年的參與者死了,但上次參與盜挖的人還大有人在,於是他們沿著當年挖掘的方向進行開挖。
本次盜挖從當年農曆3月19日開始,共挖了92天。挖到陰曆5月22日,開始現寶,出土青銅器物。
接著,越挖越多,除了大批青銅器,還有其它零星石器,據說不下4000多件,大的青銅器每件重達數百斤。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關於“葬三角”,有人認為其中的一堆是袁氏孤堆,墓主是東漢末年,公元197年在壽春稱帝的袁術。袁術打敗了雄踞徐州的呂布後,又遭曹操擊敗,退到潛山。公元199年,袁術死後葬於壽春東南遠郊。
經權威學者郭沫若考證,“葬三角”中的李三古堆,就是楚幽王熊悍的墓葬,距離壽縣有25公里,在朱家集東南約1.5公里遠的地方。此古墓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被軍閥李品仙徹底盜毀詳見《民國盜墓史·內幕卷》相關章節),但李並不是首盜。
喜歡李三古堆請大家收藏:()李三古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