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無聲地在心底嘆了一聲,行禮謝罪,願周王這一次能順利求得皇孫。
周王托起他說:“舅兄不可這樣。王妃也才剛入宮數月,此事又急不得。我只是自己有些心急才來求一求,實則我們夫婦還年輕,這孩子來得早些晚些都不要緊。”
桓淩垂首道:“臣也陪殿下一同到佛前祝禱,殿下定能如願以償。”
周王眼中光芒閃動,懷著期望:“便不是男兒,是個女孩兒也好。我和元娘若能有個孩兒,兩個人才是真正性命相連,不管是男是女,我都要教他無憂無慮地長大,不必背負……”他忽覺說得有些不對,抿唇而笑:“我只要這孩子平平安安出生,快活長大,別的都無所求。”
當今天子正在盛壯,後面的皇子們也一個個地成年了,將要成親、開府、到部院行走掌權,到時候朝廷也好、周王府也好,都難複今日這樣的清淨。只怕這孩子生下來便要負著重擔,過不上他想給予的安生日子。
周王微微搖頭,又對桓淩說:“舅兄這般年紀,又是進士,也該考慮成親之事了。終不成你也學林和靖梅妻鶴子?父皇也十分喜愛舅兄,曾說過舅兄是個通脫明白的人,若你看中什麼人,倒不妨到宮裡求個指婚的恩旨。”
桓淩稍露笑容,低聲答道:“我看中了人,自然要先求得他家父母準許才能進宮求旨意,不然豈不是強娶人家了。”
周王眯了眯眼,皺著眉問道:“舅兄此言,莫非是有中意的心上人了?”
桓淩笑道:“請殿下帶臣一同去為陛下、娘娘和殿下、王妃祈福。待祈福之後,臣還能為自家求一求姻緣。”
周王叫他說得又不敢確信了,帶著桓淩先去大殿拈香祈福,祈求社稷安穩、百姓安居,又求佛保佑聖上、賢妃與他們夫婦平安康健,最後到觀音殿前求菩薩賜子。
他舅兄也跪在一旁虔誠祈福,肯定是沒有子可求的,卻不知是求的怎樣的因緣,叫這位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的進士如此耗心費力。
做完這不宜讓普通朝臣知道的祈福之舉,他才又讓人叫來宋時,體貼地問他入朝後感覺如何,可有什麼不方便有沒有。
宋時按著禮部練過的經驗,幹巴巴地依著禮制答了,也不敢學前世電視劇裡那些答法,怕踩著朝廷禮制的雷區。
他這麼守禮,周王自己倒有些忍不住了,追問他一句:“本王前幾年便看過宋狀元的《白毛仙姑傳》,寫土豪大戶、狀貧民之苦皆是活靈活現,令人為之悲、為之喜,怎麼又說它偏頗?”
因為這故事本來是革命故事,都寫成地主階級內部鬥爭了,能不偏嗎?
不過他當時就是隨便自謙一下,還打算說幾句就揭露自己這個宋狀元的身份,也享受一下當初黃大人微服私訪的樂趣呢。誰想到吃個飯都能碰上皇子,不僅為了皇子的隱私得把身份悶住,還得應付皇子這問題啊!
早知道不自謙,直接誇好呢!反正也沒人知道他是作者!
宋時壓住心中一聲嘆息,淡然解釋道:“這《白毛仙姑傳》其實並非臣所作,因臣不擅長寫曲詞,故請了當地一個會寫詞的孟公子代填,臣只寫了個故事罷了。他落筆時不免有些偏頗,寫楊喜兒之恨多,寫她親情與被救之後的新生少了。”
原來是這個偏頗。
周王不以為意地笑了笑,隨口道:“卻不知宋狀元手稿何在?若是還在,本王拿去尋人重新編定成劇,定可全依宋狀元的本意,不再有偏漏之處。”
桓淩眉頭不禁微擰,又想“忠言逆耳”。然而宋時比他下快,當下拒絕:“殿下身為皇子,一舉一動都在人目下,怎好親自讓人改編雜劇?萬一叫有心人看見,卻是對王爺不利!”
周王眼中閃過一點感動之色,應道:“宋狀元這般為本王著想,本王豈得不領情?其實本王也並非極愛雜劇,只是從當初有福建講學大會的印稿傳入京裡,讀到你主持辯論時的語句,總覺得比別人更精煉有力,想看看你的文章。”
若只是看一篇大綱文還好,若看上癮了要催他改寫成大長篇怎麼辦?
再者說,除了成化朝的萬首輔,還聽說過哪個當臣子的給皇上、儲君寫小說的?傳出去兩人名聲都不好聽啊!
宋時嘆道:“那份手稿早已給人改寫成諸宮調了,臣後來聽多了曲子,也早不記得原文如何。便是此時再寫也不是當初的文章,只得辜負殿下的厚愛了。”
周王有些失望,但也不再強求,嘆道:“那便是本王無緣,但願以後能常見宋狀元的文章。不過本王過些日子便要到部院行走,若有機會到翰林院見了宋狀元,定要看看你那宋氏印法是何等模樣。”
宋時這回倒是幹脆地應下了。
周王是微服出來祈福的,不是來玩樂的,祈福的正經事做了,又說了會兒話便要離開。二人恭送殿下出了山門,估計著他們留在攤上的面和吃食也早讓人收拾了,便回寺吃了頓齋飯——
也不全是素齋,本寺僧人燒得一手好豬頭,揀出來皮脫骨爛,豬皮軟糯糯地入口即化,正好配著香蘑、木耳、豆腐、筍尖、粉條做的素菜和京米飯吃。
兩人又打了羽毛球、又開了弩,正當吃飯的時候還兢兢業業地應對了周王,餓得有些狠了,連素酒都沒要,直接配著米飯吃了一桌菜。
他們自己吃飽了,才想起周王也是餓著肚子離開的,還不知此時回沒回到宮裡……咳,他們好歹在攤上吃了點兒東西墊墊,王爺恐怕是不敢吃,只能看著吧?
宋時簡直要同情周王了,抹著嘴角的油說:“方才若假裝沒看見殿下就好了,殿下在這兒歇息時還能吃些東西。”
方才若假裝沒看見周王,那周王就看上戲了。今日是端午長假頭一天,多少認得他的樞臣都在外放假,若是別的禦史撞見了王爺看戲,豈有不參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