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四 狹路相逢勇者勝
劉鄧進軍魯西南,當面敵軍二十萬。
狹路相逢勇者勝,千裡挺進大別山。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魯西南國民黨軍被殲滅9個半旅,蔣介石勃然大怒,撤銷前線總指揮王敬久,任命王仲廉為前線總指揮,糾集30個旅,20萬兵力,向劉鄧大軍發起進攻。並準備炸開黃河大堤,水淹劉鄧大軍。
劉伯承說:“戰爭即講天時,又講地利,即講時間因素,又講戰場上的地理條件。連日大雨傾盆,黃河水位猛漲,我軍在黃河邊作戰,蔣介石當然想用他這個足抵’四十萬大軍’的黃河水來參加戰鬥。這是我們應該認真加以對付的。”
劉鄧召開幹部會議,決定馬上行動。
軍委回電:完全贊同劉鄧意見。
8月7日,劉鄧大軍分三路,開始千裡躍進大別山。
為了隱蔽主力行動,命令一縱和各軍區部隊,在魯西南地區積極行動併到黃河渡口佯動,造成我軍渡河北上的聲勢,以迷惑、吸引、疲憊敵人。使敵人繼續在黃河邊上合圍。
劉鄧中路先遣隊第六縱隊第18旅疾馳到汝河北岸。河寬60米水流不算太急,但河槽深陷,河堤陡峭,水深仗餘,無法徒涉。李達參謀長對18旅旅長肖永銀說:“現在敵58師、48師等三個師距我們只有25裡,明晨8時前就會趕到;我軍正面85師擋住去路。敵人企圖拉住我軍主力在紅河、汝河之間與我們決戰,目前是,前有阻師後有追兵,千鈞一發,萬分險惡!”
劉伯承說:“如果讓後邊的敵人趕上來,把我們夾在中間,不但影響整個行動計劃,而且會使我軍處於不利地位。從現在起,不管是白天和夜晚,不管敵人飛機大炮是多少,我們都要以進攻的手段,對付進攻的敵人,從這裡開啟一條血路。歷史不能逆轉,大軍南下的戰略決策不能變。”最後他高聲說:“要記住!現在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要勇!要猛!”
肖永銀下到營,親自代替營長指揮,團長下到連,槍上刺刀,手榴彈揭蓋,踏過浮橋,沖向敵人陣地。團長、營長、連長與戰士一樣沖鋒現陣,和敵人拼殺,打下一個村莊,消滅一股敵人,他們不停的向前沖殺,天剛亮就殺出一條長5裡,寬4裡的一條通道。
李達參謀長站在南岸的橋頭,指揮部隊過河,橋被炸坍了,繼續捆綁加固,一排排的戰士跳進河裡,用肩膀扛起門板,讓部隊透過。
淩晨3時,16旅旅長尤太忠率部接替大小雷崗防務,繼續保障部隊過河,敵人的飛機炸,大炮轟,成群,成群的敵人沖上來,一批,一批的把敵人打回去,一直戰鬥到下午4時,中路部隊全部過完汝河。這次戰鬥之慘烈,連活著的人,都不相信自己還活著。
劉鄧大軍強渡汝河後,風馳電掣般的來到淮河邊上。淮河是中原的一條大河,5月到10月處於高水位期。5月平均水位13到14米,7月是19米,9月稍有下降。
8月26日下午,先頭部隊到達淮河邊,只有一隻小船。鄧老說:“天亮之前過不了淮河,有可能使千裡躍進功虧一簣!”
劉伯承過河時,親自測量水深和流量,他發現上游有人牽馬過河,證明完全可以徒涉過河。
擁擠在北岸的千軍萬馬在李達參謀長的指揮下,從上游浩浩蕩蕩的過了淮河。
當後衛部隊拔掉最後一個標杆,剛走出南岸5裡多地,吳紹周的85師便來到淮河北岸。命令他的部隊也涉水追擊。人馬一下水,未到河心,河水突然暴漲,整個先遣隊瞬間被沖的七零八落,葬身河底。國民黨的追兵30多個旅,齊刷刷的擺在淮河北岸。無可奈何,望洋興嘆。
劉鄧大軍從8月7日到27日,歷時20餘天,行程千裡,涉過黃泛區,渡過汝河、淮河等重要河流,先後解放寧城等11座縣城,終於直驅國民黨的後方。躍進到大別山,一把利劍插在蔣介石的心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