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二 飛渡黃河戰天險
大河波濤卷黃沙,巨浪碰撞響天崖。
八縣船工梁山漢,劉鄧飛渡傳佳話。
從劉鄧挺進大別山為開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波濤滾滾,萬頃泥沙翻騰沖蕩,舉目望去,十幾裡寬的河面上浪峰一浪跟著一浪,巨浪碰撞,轟隆轟隆響徹雲霄。人道黃河十灘九險,把它比作40萬大軍毫不誇張。
1947年6月30日,陰歷5月12日,月明星稀。解放軍12萬大軍預伏在東阿至濮縣150公裡的河堤附近。黃河兩岸的水手已經來到各個渡口,大小船隻已經進入待發地位。
李橋渡口的渡河前衛是第六縱隊第18旅。河的對岸防線50米一個碉堡,15米一個單人掩體,碉堡與掩體之間有壕溝連著。
10時35分,旅長肖永銀下令渡河開始。前衛團,突擊隊2小隊1排付排長李祥雲帶著三個人和一挺機槍,跳上第一號沖鋒船。大小船隻穿過驚濤駭浪,三分鐘後就到了河的中心,突然對岸的機槍響了。渡河部隊的機槍也都響了。
肖永銀立即命令:“開炮!”猛烈的炮火持續了5分鐘。
第一船已經抵岸,僅用了12分鐘,李祥雲第一個跳下去,帶領突擊班第一個登陸,第一個躍過壕溝,第一個佔領暗堡,,立即又向東南追擊逃敵。二小隊、三小隊突擊隊也都沖了過去。
黎明前兩小時,第一、第二、第六縱隊的先頭部隊全部出現在黃河南岸。一夜之間,苦心經營的黃河防線全面崩潰,“40萬大軍”被劉鄧大軍踏在腳下。
國民黨第四綏靖區司令劉汝明向顧祝同報告。顧祝同破口大罵:“放屁!我看你是被劉伯承詐糊塗了,黃河現在正值大汛,他們是飛過去的?”劉汝明聲音急促:“總座!河北岸昨晚打了一夜的炮,河防部隊報告有上百隻船載著劉伯承的主力過了河,現在向縱深發展------”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是有兵過河,也絕不是劉伯承的主力。他們主力正在豫北。聲東擊西是劉伯承一貫的伎倆,不要上當”。顧祝同又補充一句“敵情速報!”
劉鄧12萬大軍盤馬彎弓,不動聲色,黯然泰山,預伏了近一個月昨天一夜之間,飛躍黃河天險。引起了國民黨大本營一片驚慌。
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在一書寫道:“我經歷了多次戰爭,但從未見過比這次勝利強渡黃河更為高明出色的軍事行動。說它高明並不在於這次行動本身,而主要在於對這一軍事行動的構思——它的膽識、氣魄、特別是他的創造性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