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八 浴血奮戰奪太原
山西省會太原城,戰略要地重經營,
十萬大軍憑堅守,老閆末尾又逞能。
攻太司令徐向前,帶病指揮在前線,
浴血奮戰六個月,破城殲敵十三萬。
1948年7月下旬晉中戰役結束後,山西省除太原、大同外都解放了。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的5個師和1個暫編總隊收縮於太原及其外圍地區,企圖依託險要地形和堅固設防進行固守。
太原為山西省省會,位於晉中盆地北部,東倚罕山,西臨汾河,南北地勢起伏,易守難攻,為華北的戰略要地。
閻錫山集團經過長期經營,修築種類繁多的外圍據點、縱深陣地和城防工事,僅主要防區就有大碉堡5000多個。城東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城東北臥虎山,城東南雙塔寺等要點,築有以碉堡群為骨幹的永久性工事,成為太原的主要屏障。
國民黨軍從西安空運整編第0軍)增援太原;透過抓丁等手段,將該市守軍擴編為5個軍部、14個步兵師和個特種師,連同保安部隊等,使總兵力增至近10萬人,擁有各種火炮600餘門。
將太原市劃分為1個中心防禦區和東後分東南、東北)、南、西、北4個外圍防禦區。其部署是:以5個軍11個師總隊)擔任東、南、西、北區的防禦;以直屬部隊防守城內中心區;以1個軍6個師擔任機動作戰。防禦重點置於南北兩區。
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徐向前奉命令,統一指揮第1兵團轄第8、第13、第15縱隊)、華北軍區炮兵第1旅、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晉中軍區3個獨立旅及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2旅等部共18個旅11.5萬餘人,集結於榆次、太谷、清原今清徐)等地,發起戰役,奪取太原,殲滅閻錫山集團。
華北軍區第1兵團前委於9月28日決定,以圍困、瓦解、攻擊,逐步削弱其守軍,然後一舉攻下太原,作為戰役指導方針。計劃第一步從太原東南、東北方向突破守軍第一道防線,以火力控制南、北機場,切斷外援;第二步奪取山頭、淖馬、雙塔寺、臥虎山等主要外圍據點;第三步以城東南和城東北為主要突擊方向實施攻城。
10月2日,太原守軍為破壞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準備,並搶糧抓丁,以7個師的兵力沿汾河以東、同蒲鐵路以西向南出擊。3日,暫編第44、第45師和第72師一部進至小店鎮、西南畔村等地;暫編第40、第49、第73師等部進至秋村、西溫莊等地;第66、第69師集結紅寺地區。
徐向前決心抓住守軍脫離防禦陣地的有利戰機,在野戰中殲其有生力量。
10月5日拂曉,第7縱隊主力由清原東渡汾河,直插小店鎮以北;第15縱隊由太谷、榆次向西出擊,直插武宿機場以北,與第7縱隊成東西夾擊之勢,切斷已進至小店鎮和武宿機場國民黨軍通向太原的退路,並準備阻擊太原守軍南援;第8、第13縱隊迅速包圍已進佔小店鎮、南黑窯等地的國民黨軍。
10月16日,第7、第13、第15縱隊和第8縱隊一部在晉中軍區部隊配合下,分由南北兩面迅猛地向東山要塞守軍發起攻擊。
戰至19日,相繼攻佔黑駝、石人梁、大窯頭、大小北尖、榆林坪、孟家井和牛駝寨等築壘陣地,殲守軍一部,迫使罕山守軍1個團投降,佔領東山主峰罕山及大部陣地。
閻錫山集中第30軍和留用的日本軍人為骨幹組成的暫編第10總隊,在炮火支援下向牛駝寨實施多次猛烈反撲,在不到300平方米的陣地上,每天傾瀉炮彈萬發以上。第7縱隊等部頑強抗擊,激戰3日,予敵以重大殺傷後撤出牛駝寨。
26日,第1兵團司令部為摧毀守軍東山防禦陣地,奪取攻城依託,再次調整部署,分別以第7、第8、第15、第13縱隊奪取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等東山四大要點。
守軍在空軍配合下,憑借險要地勢固守頑抗,並施放毒氣彈、燃燒彈。第1兵團等部勇猛突擊,多次打退守軍反撲,經19晝夜反複激烈爭奪,至11月13日全部攻佔東山四大要點,共殲滅守軍2.2萬餘人,並爭取了守軍第8總隊起義。
與此同時,晉中軍區部隊攻佔城北青龍鎮、城南許壇以及汾河西岸的南北堰等據點,緊縮了對太原城的包圍。
11月上旬遼沈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為穩住傅作義集團,於11月16日發出緩攻太原的電令。華北軍區第1兵團遵照有關戰略決戰的統一部署,從12月1日開始,以部分兵力堅守前沿陣地,監視守軍,主力轉入休整。同時,圍城各部隊透過戰場喊話、散發傳單、動員守軍官兵親屬規勸等方式,廣泛開展政治攻勢,促使大批守軍起義投誠,至1949年3月共瓦解守軍1.2萬餘人。透過陣前練兵,進一步提高了部隊的攻堅能力。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後,華北軍區第1、第2、第3兵團分別改稱第18、第19、第20兵團,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第一野戰軍第7軍。
3月,第19、第20兵團和第四野戰軍、華北軍區各1個炮兵師,奉命令開赴太原前線,會同第18兵團等部總攻太原,使太原前線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增至32萬餘人,與守軍相比佔絕對優勢。
3月17日,決定組成以徐向前為書記的太原前線總委員會和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太原前線司令部,統一指揮參戰部隊。
3月28日,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由中央駐地返回西北途經太原前線,參與指揮總攻太原的作戰。此時徐向前身體得病了)
全殲閻錫山集團,解放太原,太原國民黨軍經前一階段作戰,連同被圍困期間的損失,兵力已消耗4萬餘人。但已處絕境的閻錫山非但拒絕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太原的勸告,反而抓丁徵兵擴充軍隊,編組“神勇師”、“鐵血師”、“堅貞師”。並從榆林空運第83師到太原,使太原守軍仍保持6個軍的兵力,連同非正規軍共約7萬人,組成第10、第15兵團部。其部署是:以12個師防守太原外圍,以2個師防守市區,其餘兵力作為機動,但戰鬥力甚弱。
2月15日,閻錫山乘飛機逃離太原,指令“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5兵團司令官孫楚、太原防守司令兼第10兵團司令官王靖國指揮太原守軍繼續頑抗。
3月31日,太原前委確定了“割裂包圍外圍之敵,進行連續攻擊,爭取殲其大部或全部,佔領攻城有利陣地,爾後集中全力攻城”的戰役方針和部署:第20兵團和第7軍1個師由城東北、城西北進攻北區守軍;第19兵團和晉中軍區部隊由城南和城西南進攻南區和西區守軍;第18兵團和第7軍主力由城東進攻倉庫區,並配合第19、第20兵團進攻東南區和東北區守軍;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主力、華北軍區炮兵第3師由炮兵第1旅改稱)由太原前線司令部直接指揮,華北軍區炮兵第4師和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一部配屬第19、第20兵團作戰。
4月20日全線開始進攻。戰至22日,全部攻佔外圍據點,殲滅守軍12個師,直逼太原市區。為減輕對太原市區的破壞和市民生命財産的損失,太原前線司令部於22日向守軍發出勸降通牒,孫楚、王靖國等人仍拒不投降。
24日淩晨,攻城部隊用1300餘門火炮進行火力準備後,對城垣發起總攻。第20兵團首先由小北門東側突破城垣,第18、第19兵團也相繼攻入城內,與守軍展開巷戰。9時許,攻入太原“綏靖”公署,俘孫楚、王靖國和日本顧問今村、巖田等人。至10時,太原守軍被全部殲滅。
太原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4.5萬人,殲滅國民黨軍13.5萬餘人。拔除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在華北的最後堡壘。
述評:
浴血奮戰6個多月,以4.5萬人傷亡,是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太原的解放,標誌著華北地區的徹底解放,推動了全中國解放戰爭的程序。太原解放後,大同國民黨守軍萬餘人於4月29日接受改編,大同和平解放。至此,山西全省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