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二十四 到敵後之敵後去
到敵後之敵後去
岡村寧次殺人狂,封鎖蠶食喪天良,
敵進我進武工隊,粉碎五一大掃蕩。
日軍為了把華北作為“大東亞戰爭基地”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掃蕩、封鎖、蠶食,使根據地日益縮小,使戰略上的廣大敵後地區成了“敵前”。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晉察冀邊區總結了前一段時期的經驗教訓。聶榮臻在1942年9月11日於平山縣的黨政軍高階幹部會議上提出“到敵後之敵後去”的作戰方針。
岡村寧次親自指揮5萬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大掃蕩。日偽軍在冀中8000個村莊、60000平方公裡的平原上,密佈1700多個碉堡據點,在1萬多華裡網狀公路上用700輛汽車巡邏,採用“縱橫張網、對角請剿、反複合擊”的戰法和“三光”政策。
這次“五一大掃蕩”使八路軍傷亡1萬餘人,群眾被捕被殺5萬餘人,冀中根據地被分割成2670個小塊,呈現出無村不戴孝,到處有哭聲的悲慘景象。5月27日,日軍上板雄大佐率500餘日軍進攻定縣北瞳村,800軍民被毒死在地道裡。
冀中軍民在兩個月的反掃蕩的鬥爭中英勇頑強,共作戰272次,斃傷1萬1千多敵人。八路軍300餘人,5月29日,在白莊依託地道組織防禦,殲敵200餘人後,順利轉移。6月12日,呂正操等率部跳出合圍圈,達到晉東南。這次反掃蕩的主要經驗教訓是:對敵人進攻的嚴重性認識不足;部隊擁擠於中心區,沒有適時分散;沒有廣泛的開展與堅持,如地道戰、地雷戰等形式的平原遊擊戰。
9月中旬,聶榮臻在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高階幹部會議上指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對敵後的進攻,日益嚴重。日寇已確定把華北作為“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具有確保華北的決心。九個月來,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反複的長期的掃蕩、蠶食、請剿,都說明瞭敵人的企圖。我們不能把反分割、反封鎖與反掃蕩割裂開來,敵人的封鎖、分割,把我們的區域分許多小塊,是為著便於掃蕩和請剿。一塊一塊的徹底摧毀我們的下層基礎,以達到其所謂“掃馬糞驅蒼蠅的目的”。我們一些幹部戰士不重視反蠶食的鬥爭,其實反掃蕩雖苦,但時間不長,而蠶食的危害性確是很大的。具瞭解,華北派遣軍安達十三稱:華北碉堡已新築成7700餘個,遮斷壕1、1860萬公裡,相當于山海關至嘉峪關萬裡長城的6倍,地球周長的四分之一。面對這樣的嚴重的形式,我們必須改變領導方式和活動方法。我們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積極地開展遊擊戰爭,而且著重是到敵人後方去開展遊擊戰爭。這就是說,敵進我進,你朝我這邊來,我就到您那裡去,我專到您的後邊去,搞得你不得安寧。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戰鬥方針。
會議後,各地都掀起對敵鬥爭的高潮。北嶽區,各軍分割槽明確的劃分了到敵後活動的地域,主力部隊要派出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力量,組成身著便衣有地方幹部參加的多支武裝工作隊。在群眾的幫助下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當時敵人的封鎖溝寬4——9米,深5——6米,有的溝引進了水,埋設了地雷,不少的地方還砌了高達7——10米的封鎖牆。有的地方4平方公裡築了20多個碉堡。日軍沿溝、牆日夜巡邏。
過了封鎖線,關鍵是站住腳。那裡人民群眾,飽受敵人壓榨欺淩,他們擁護自己的軍隊,他們積極的掩護和配合武工隊的行動。武工隊與人民群眾積極開展工作,向敵偽宣傳抗戰必勝的道理,採取爭取和打擊的辦法,瓦解敵人,堅決打擊少數死心塌地的漢奸、特務分子。1942年12月,北嶽區部隊發起“宣傳突擊周”一週之內逮捕了6000多名偽組織成員,使偽軍政人員驚恐不已。
敵人最大的弱點是他的兵力不足,所以經常處於捱打的地位,八路軍則越來越主動,迫使敵人放棄了許多村莊。到1943年末北嶽各軍分割槽恢複和新建了1600多個村政權,使許多地方成為根據地或遊擊區。
冀中從反“五一”大掃蕩後的極端困難中逐漸恢複,他們的武工隊深入敵後,開展政治攻勢。利用青紗帳作掩護,以四通八達的地道做依託,積極開展遊擊戰爭,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殲滅日偽軍近4000人,在冀中五分之四的地區,八路軍開闢了許多小塊的遊擊根據地和遊擊區。至194500多個,八路軍取得越來越多的主動權,使日軍又陷入中國人民遊擊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冀東部隊向敵後之敵後挺進,一方面繼續開展熱河南部地區與敵人的“千裡無人區”作鬥爭,日益向東北方向發展,威脅日偽滿洲國的邊沿地區,另一方面組織多支武工隊重反冀東腹地豐潤、灤縣等地作戰,取得了許多勝利,開闢了灤河東和北寧路南兩大塊根據地,到1943年3月,冀東軍分割槽擴大我冀熱邊區,下轄五個專署,基本上扭轉了困難局面。
晉察冀根據地關於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方針,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對打破敵人封鎖、蠶食,變被動為主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這個方針黨中央毛主席是很贊同的。
起點中文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