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楊廣一生最大的功績,不管是當世還是後世,十個會有九個說是開鑿了大運河。
大業元年,楊廣剛即位不久,便下旨徵發百萬民夫,開啟大規模開鑿和整修大運河,花費了六年多時間,修建了江南運河、通濟渠、邗溝和永濟渠。
與黃河以南的另外三段運河不同的是,在黃河以北開鑿永濟渠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糧食漕運,而是為了開疆拓土。
大業五年,永濟渠一完工通航,楊廣便下旨進行大規模的動員,一艘艘大船裝載著精銳將士和糧草軍械北上,為徵發高句麗做準備。
史載當時的場面是“舳艫千里,旌旗蔽日”。
雖說大隋三徵高句麗最終以失敗收場,但對於永濟渠兩岸的百姓而言,當時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在朝廷三徵高句麗失敗之後的第五年,他們再一次在永濟渠上看到上千艘戰船和龍船北上的場景。
這支船隊便是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的大隋水師,此次北上正是奉了楊廣旨意,要再徵高句麗。
八月底,船隊停靠永濟渠的最北端的涿州港。
作為東道主, 秦昇早就率領城中一眾文武官員等候在涿州港附近,迎接來護兒和大隋水師的到來。
幾天後,他將率領五萬府兵在涿州港集結登船,隨船隊沿著潞水出海,從海上高句麗腹地。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如今的秦昇,只想好好會一會來護兒這位大隋傳奇將領。
來護兒年幼江南爆發了侯景之亂,同鄉陶武子趁機殺害了他的伯父,因為陶氏又宗族幾百家,有權有勢,很多人都以為來家不會有人敢來報仇。
可來護兒卻偏偏選在陶家辦喜事的時候,一個人徑直闖入陶府,手刃陶武子,拿著他的人頭大搖大擺而去,到來的賓客都被他的舉動給震懾住了,沒有人敢輕舉妄動,只能玩眼睜睜看著他揚長而去。
除此之外,來護兒看人還真準,秦瓊在為張須陀效命之前曾是他的部將,當時來護兒聽聞秦瓊喪母,當即派人去弔唁。
他的親兵很奇怪,便問來護兒說之前軍中有那麼多將領家中有喪事,將軍都不聞不問,怎麼今天就想到派人去弔唁一個低階將領的母親。
來護兒跟親兵解釋說秦瓊勇猛剽悍,且有志節,絕不是久處卑賤之人,之後秦昇的人生際遇也證明了來護兒看得很準。
正是因為來護兒的傳奇經歷,秦昇一直想見見他,可每一次都能失之交臂。
說起來,他之前已經三次與來護兒擦肩而過了。
第一次是他去江都救駕之時,來護兒已經因為之前勸說楊廣結束巡遊返回洛陽而觸怒了楊廣,一連數日不召見他,來護兒心中惶恐,便自請領兵去江南平寇,因此宇文化及兄弟策動江都兵變之時來護兒人並不在江都,秦昇也因此錯過了第一次與他相見的機會。
第二次是秦昇回江都跟丹陽公主完婚時,來護兒又因為在外平亂,又一次錯過了與秦昇相見的機會,不過聽丹陽公主說事後他還是派人將一份賀儀補送到齊國公府。
第三次則是幾個月前因為丹陽公主臨盆在即,秦昇不得不回洛陽一趟,偏偏那時候來護兒又奉旨征戰在外,再一次錯過了與秦昇相見的機會。
直到現在來護兒奉楊廣旨意率水師北上,協助自己再徵高句麗,秦昇才終於有機會與他一見。
很快,隨著首船靠岸,一名頭戴銀盔、髮鬚皆白的老將在一眾水師將領的簇擁下走下了座船。
雖說沒有任何人給他引見,但秦昇還是一下子猜到此人便是來護兒,畢竟對方身上散發著的“吾雖年邁,鋒矢猶隆”的威勢,除了來護兒還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