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高開道,還真以為我們高句麗出兵是為了救他一命?”
臨渝關外,高句麗主將淵蓋蘇文在看過高開道派人快馬加鞭送來的求援信之後,臉上卻是忍不住露出一抹嗤笑,隨後跟其他高句麗將士嘲諷起高開道的天真和無知來。
他已經記不清這是高開道在最近半個月時間裡派人快馬加鞭送給他的第幾封求援信了。
每封信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說的都是秦昇已經率隋軍兵臨漁陽城下,隨時都會大舉攻城,希望他們高句麗大軍可以儘快趕到漁陽城支援他,與城內的燕軍裡應外合一舉擊敗隋軍。
而且越往後面,高開道在信中的口吻就越卑微,開出的條件也一次比一次低。
在最新的一封,也就是淵蓋蘇文此刻手中拿著的這封求援信中,高開道已經是用近乎乞求的口吻表示,只要高句麗人能趕到漁陽城為他解圍,他高開道從此願為高句麗之臣,甘做馬前卒,領著高句麗大軍殺入中原腹地,奪取隋朝江山。
可饒是如此,卻依舊無法打動得了淵蓋蘇文半分。
因為在他離開平壤之時,便與高句麗王高建武定下計策,此次對隋國用兵,乃是為了奪取河北之地,絕不是為了來幫高開道解漁陽之圍。
他們高句麗之所以看中河北之地,除了垂涎河北本身的富饒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想在高句麗和隋國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而河北無疑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之前他們高句麗與隋國的三次戰爭,戰場都在高句麗境內,他們高句麗人為了阻擋隋軍的攻勢,不得不實行嚴苛的堅壁清野,焚燬了大量村莊和農田,以此造成的損失根本不可估量。
最終,在他們高句麗人的英勇抵抗下,隋國的三次大舉征伐皆無功而返,又因為國內天怒人怨,叛亂四起,不得不停止對他們高句麗的征伐。
可雖說他們高句麗人打退了隋國的三次大舉征伐,但自身也是損失慘重,元氣大傷,至今都沒有完全緩過來。
高句麗王高建武經過一番痛定思痛,認為都是因為戰爭是在高句麗人境內開打,才會傷到了他們高句麗的根本。
若是戰場在隋國境內,他們高句麗人不僅不會如此元氣大傷,反而可以趁著隋國內亂之時南下中原,奪取楊家的江山,建立他們扶余人的江山,一如當年的鮮卑人。
因此,當高開道的求援信一被送到平壤的高句麗王宮,高建武便認為這是他們高句麗奪取河北的天賜良機。
若是奪取廣袤富饒的河北作為高句麗和隋國之間的緩衝區,即使將來他們高句麗和隋國再爆發戰爭,戰火也不會燒到高句麗國內,再也傷不到他們的根本。
而一旦錯過這次機會,將來戰火遲早又會重新燒到高句麗人的土地,到那時不知他們又要休養生息多久才能恢復元氣。
因此,莫離支乙支文德不同意他對河北用兵,他便以不到二十歲的名相之後淵蓋蘇文為將,率五萬精兵越過遼西直取河北。
而淵蓋蘇文的想法與高建武的想法可謂是不謀而合。
他此行不僅要為高句麗奪取河北之地,更想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穩固自己和淵家在朝中和軍中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奪回屬於他們淵氏家族的莫離支之位。
要知道,他們淵氏家族源自高句麗五部中的順奴部,高句麗是僅次於高氏王族的第二大家族,他們家族歷代都有族人都出任東部大人和大對盧(莫離支的前身),掌握著高句麗的軍政大權。
可到了他這一代,父親臨終前卻沒能將最重要的莫離支之位傳給他,只讓他繼任了東部大人一職,讓他一直深以為恥,無日無夜不在想著如何奪回本就該屬於他們淵氏一族的莫離支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