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此刻,他們才猛然意識到,他們之所以一個兩個都勸秦昇選最為穩妥的上策,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覺得高句麗人不好對付,正面對決絕非明策,最好的辦法就是據關而守,將他們擋在臨渝關外,讓高句麗人不能越雷池半步,卻從未想過他們隋軍可以正面擊敗高句麗人。
或許正是大隋三次征伐高句麗失利,險些讓大隋亡國,讓大隋不少將士都或多或少患上了恐“高”症。
而李靖恰恰想的就是如何堂堂正正擊敗高句麗一次,從而徹底根治大隋軍民的恐“高”症。
正如當年前漢立國之時,因為漢高帝的“白登之圍”,使得不少朝野上下和軍中將士對匈奴人的騎兵生出了畏懼之心,在對匈奴人的戰事中勝少敗多,以至於匈奴人年年南下,為禍中原。
直到漢孝武帝在位時,派大將衛青和霍去病深入漠北,屢次重創匈奴人,逼得匈奴人不得不遠遁漠北,自此攻守之勢異也,甚至從此有了“一漢當五胡”的說法。
很明顯,李靖今日就想效仿昔日的衛霍,不僅用這五萬高句麗士兵的鮮血洗刷昔日三次征伐高句麗不利的恥辱,同時也要以此來重振大隋將士對外征戰的信心。
單憑這一點,李靖就無愧大隋軍神之名。
想通這一點,這些一開始都勸秦昇採納上策的將領紛紛改口,轉而勸秦昇採納中策,殲滅這五萬來者不善的高句麗援軍,一雪大隋昔日之恥。
眼見將士們如此一心,秦昇心中一時間也湧起豪氣萬丈,當即拔出腰間楊廣賜給他的磐郢劍,指著東北的方向道:
“既然天子賜我磐郢劍,我自當用它殺來犯的高句麗人,替大隋一雪前恥!”
“殺高句麗人,一雪前恥!”
一時間,不少將士紛紛跟著振臂高呼,聲震九霄,聽到城頭上的燕軍不由紛紛探頭探腦往這邊張望,想看看隋軍大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至於突然間如此士氣高漲。
待將士們歡呼過後,張公謹似乎想到了什麼,連忙上前獻策道:
“大將軍,依屬下之見,如今李大將軍和鄧通守被一萬高句麗兵馬圍困在柳城,未必能在高句麗人入關之後殺出城奪取臨渝關。
而屬下聽聞高開道派去鎮守臨渝關的大將乃是張金樹,屬下與他雖只有一面之緣,但也覺得此人雖然是高開道的部將,但本性不壞,未必願做此等數典忘祖之事。
不如讓末將去一趟臨渝關,當面勸降這個張金樹,讓他放高句麗人從臨渝關進入河北之後,便立即緊閉關門,徹底斷了高句麗人的後路。”
聽到張公謹自告奮勇要去勸降臨渝關的守將張金樹,秦昇略微想了想,便欣然同意了。
因為在他的記憶中,歷史上高開道背叛唐朝之後,多次引突厥騎兵進犯幽州,正是這個張金樹看不下去,和另一個名叫張君立的人設計引開高開道的數百個養子,而後突然發難,逼得高開道只能縊殺其妻妾子女後絕望自殺。
由此可見,這個張金樹多少還是有點良心未泯,值得自己派張公謹去拉攏他。
此時聽說張公謹要去勸降臨渝關守將張金樹,魏徵似乎想到了什麼,也主動請纓道:
“大將軍,既然竇建德已經遣使跟大將軍請降了,不如我魏徵也去一趟樂壽,勸竇建德出兵與大將軍一起對付高句麗人吧。”
聽到魏徵要拉竇建德一起出兵,秦昇也不由樂了:
“若是竇建德願意出兵,不妨讓他派劉黑闥和蘇烈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