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天下有不少人抱著一種看好戲的心態看待秦昇南下江都,但此時的江都城內,楊廣卻是在很認真去籌備自己女兒與秦昇的婚事。
畢竟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其實很看重秦昇這個準女婿,之所以要下旨讓秦昇一個人隻身回江都,只是為了試探秦昇對自己是否足夠忠心,自己才好放心將女兒下嫁給他,他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悔婚。
那是李淵這種人才做得出的蠢事,他怎麼可能會重蹈覆轍。
因此,當他得知秦昇已經在南下的路上,便立即和蕭皇后親自下場操辦起了和女兒丹陽公主的婚事來。
從嫁妝的準備到婚禮的流程,全都按照最高規格來安排,甚至比當年元德太子楊昭和齊王楊暕大婚還要盛大和隆重。
誰叫楊廣有先見之明,早在天下完全大亂之前,便將宮中無數的奇珍異寶用龍舟和樓船運去了江都。
與這些不可計數的奇珍異寶相比,操辦丹陽公主婚事所需的花銷倒真算得上是九牛一毛了。
畢竟,楊廣也有一點自己的小心思,就是想透過這場婚禮讓天下人知道,雖然如今天下鬧了幾個亂匪,但大隋還是那個富饒的大隋。
正因為如此,楊廣對於這場即將到來的婚禮格外的上心,從駙馬府的選址到嫁妝的挑選,一樣樣都得由他親自拍板決定。
蕭皇后也不遑多讓,她有一個百寶箱,裡面有七十二件首飾,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
她對這七十二件首飾極為珍愛,即使當年長女南陽公主楊翽下嫁給宇文士及他都沒有捨得送出一件,只因七十二有圓滿之意,少任何一件都會破壞這個寓意。
但這一次因為小女兒丹陽公主出嫁,她一口氣送出了其中的十件給女兒作為陪嫁,而且還是她最為喜歡的那十件首飾。
這倒不是因為她特別偏愛小女兒,而是想借此機會來表達自己對女婿秦昇的謝意。
畢竟若不是秦昇的出現,她的夫君和孫兒都極有可能跟次子楊暕一樣死在江都兵變中,她跟小女兒也將淪為宇文化及父子的玩物,從此再無顏苟活於世。
相比於秦昇對他們一家的大恩,區區十件首飾反而算不得什麼了。
正因如此,她一直想找個機會好好勸勸夫君楊廣。
雖然有些話楊廣從來沒跟她說過,但知夫莫若妻,從楊廣特意下旨命秦昇隻身一人返回江都跟女兒完婚,她還是多少能猜出一點端倪,知道十有八九又是自己夫君身為帝王的疑心病又犯了。
這也讓她心中暗暗對秦昇生出一絲愧疚。
之前楊廣因為秦昇封無可封而苦惱,她便隨口提了一嘴說可以給秦昇封個三省六部的高官。
她本意是讓楊廣給秦昇封一個六部尚書之類的官職充充場面,可沒想到楊廣竟然為了彰顯自己對秦昇這個準女婿的恩寵,直接封他做了尚書令。
眼看秦昇年紀輕輕就位同宰相,統領十二衛,其他官員如何不對他心生嫉妒,雖說明面上沒說什麼,但私底下可沒少詆譭和中傷秦昇,說什麼假以時日必定又是另一個宇文化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沒想到這些話一傳到楊廣耳中,不知又觸動了他哪根敏感的神經,突然間也驚覺自己這個準女婿是不是太過位高權重,權勢滔天了,這才有了這麼一出下旨命秦昇隻身一人回江都完婚的戲碼。
雖說蕭皇后能夠理解楊廣這麼做的苦心,可在她看來,人心是最經不起一次次試探的,一次還好說,要是次數多了,很有可能會讓秦昇寒心,甚至有可能會因為心中惶恐不想反也得反了。
就在蕭皇后想著如何在秦昇回到江都之前找機會好好勸說楊廣之時,楊廣卻興沖沖跑來她的寢宮,還給她帶來了一個好訊息——
秦昇明天上午就要回到江都了。
聽到秦昇明天就要回到江都,蕭皇后心念一轉,心中很快便有了主意,故意笑吟吟問道:
“臣妾聽聞秦昇不久前剛在金墉城大敗李密,徹底平定了瓦崗之亂,不知他此次回京,帶回來多少凱旋將士,也好讓江都城的百姓開開眼,一睹我大隋將士的軍威。”
楊廣聽出了蕭皇后話裡有話,卻沒有動怒,只是輕輕嘆了一口氣道:
“皇后這是怪朕薄待了秦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