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密的使者到來,李世民臉上看不到一絲意外。
因為早在李密的使者到來之前,他便建議父親應該出兵幫李密一把,絕不能坐視李密被秦昇和王世充聯手攻滅。
可他的建議卻遭到兄長李建成和重臣裴寂的反對。
李建成認為,雖說如今李家已經擁立楊侑,不再效忠楊廣,但名義上還是隋臣,而李密則是反叛朝廷的亂匪。
若是李家出兵幫助李密,不僅師出無名,而且無疑是在告訴天下人他們李家跟亂匪勾結到了一起,會嚴重敗壞他們李家的名聲。
至於裴寂,則認為李密雖然在虎牢關敗給了秦昇,但他手中還有十萬兵馬,實力依舊不能小覷。
他們李家與其過早介入這場戰爭,還不如坐山觀虎鬥,等他們雙方鬥得兩敗俱傷之後再視出手,坐收漁翁之利。
最終,父親李淵同意了兄長李建成和心腹裴寂的意見,沒有讓他派兵去支援李密,讓李世民也很是無奈。
如今李密派來求援的使者到了,就看事情有沒有轉機了。
……
當李世民匆匆趕到唐王府內書房時,看到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和父親最信任的兩個謀士裴寂和劉文靜已經早他一步先到了,正在為是否出兵支援李密的事爭論得不可開交。
兄長李建成和裴寂還是堅持他們的想法,認為李密對楊侑稱臣並非出自本心,只是為了讓他們李家出兵支援瓦崗軍罷了。
他們李家不該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名頭,貿然介入這場戰事,坐山觀虎鬥才是最好的選擇。
而劉文靜則認為既然李密願意對楊侑稱臣,他們就應該出兵去保住李密和瓦崗軍。
因為只要保住了李密和瓦崗軍,就是保住了一股牽制秦昇和王世充的力量,使他們暫時無暇顧及李家,讓李家有充足的時間去吞併李軌梁師都劉武周這些小勢力,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看到李世民到來,書房內四雙眼睛不由齊刷刷看向他,李淵更是一臉和藹問起了他的意見。
李世民並沒有立即開口,而是暗暗觀察了書房內幾人的神色。
他見裴寂滿臉得意之色,劉文靜卻是一臉無奈,當即便猜到父親是傾向於支援裴寂和大哥。
他知道以父親的固執,即使自己現在開口支援劉文靜,也很難說服得了他出兵的支援李密。
於是,他便決定另闢蹊徑,一反常態和起了稀泥:
“父親,我覺得大哥、裴長史和劉司馬說得都有一定道理,父親不妨折中一下。”
李淵見李世民竟然破天荒沒有支援劉文靜,心中不由一陣奇怪,但聽到他有折中的辦法,當即便來了精神,笑著問道:
“哦?世民你不妨說說看怎麼個折中法。”
另外三人也將目光投到李世民身上,都想聽聽他口中所謂的折中辦法。
李世民笑了笑:
“父親,既然李密願意對楊侑稱臣,我們自然不好將他拒之門外,以免寒了其他人的心。
可若是我們貿然出兵介入這場戰爭,又很容易引火燒身。
因此孩兒的想法是,我們不妨讓楊侑接納李密的稱臣,同時以馳援瓦崗軍的名字揮師東進。
但等大軍到了潼關,我們就下令大軍原地休整,在潼關坐山觀虎鬥,待他們兩邊鬥得兩敗俱傷之後,我們李家再視情況要不要出手!”
“妙!妙!妙呀!”
李淵聽完李世民的計策不由拍手一連說了三個妙,隨後便給了李世民一面調兵金牌,要他立即率領三萬精兵進駐潼關,隨時準備與秦昇王世充率領的隋軍一戰。
李世民恭敬從李淵手中接過金牌,隨後便辭別李淵,匆匆往城外的軍營去了。
可當他點齊三萬精兵從長安城外的大營開拔之後,便立即下令全體將士急行軍,星夜兼程趕往金墉城馳援瓦崗軍。
有將領對此表示質疑,李世民卻表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其他人只管聽從他的命令列事,若是將來唐王怪罪下來,自有他一人承擔。
聽到李世民這麼說,軍中再無人敢反對,大軍當天晚上便披星戴月趕起了路。
一直到大軍出了潼關,李淵才得到訊息,氣得立即派人去追回李世民,卻怎麼都追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