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將範燁從軍營領兵趕來,意欲奪回城門,正好遇上張遼,兩人交手數招,被張遼一槍刺死。張燕乘機殺散守軍,奪取四座城門。
磁縣攻破之後,黑山軍進入魏郡的大門已經開啟。
張遼向張燕建議道:“袁紹正與公孫瓚在龍湊決戰,冀州腹地兵馬被調之一空。如果我們三萬大軍一起行動,那就是太浪費兵力和時間了。不如分兵數支,分取魏郡各縣,然後會師鄴城之下。”
張燕依其言,命陶升攻斥丘,張白騎攻魏縣,眭固攻館陶,張遼攻涉國,周倉攻武安,廖化攻梁期,而張燕自己居中策應,凡有攻不破的縣城,張燕立即調動兵力增援。
不到十天時間,
不到十天,鄴城周邊七縣盡被攻破。只剩冀州治所鄴城這一座孤城。
於是張燕召集張遼,陶升,楊風,雷公等人共5萬大軍圍攻鄴城。
魏郡太守袁松,乃袁紹族人,平日好飲酒高歌,舞文弄墨,因為親戚關係才得以擔任郡守之位。今見黑山軍勢大,為了保命,竟開城投降了!!
張燕率軍入城,大肆劫掠富戶。又將俘虜的袁紹家小親眷及手下文武家屬,全部交給陶升,讓陶升押送回黑山。
陶升見到袁紹家小親眷,覺得奇貨可居,並沒有押送回黑山,而是將他們全部秘密押送到了斥丘縣城中隱藏起來。
……
袁紹正與公孫瓚在龍湊相持。
龍湊是古黃河渡口,在今山東省德州市東北,漢朝時的黃河從此地流過,使龍湊成為非重關鍵的軍事要地。
逢紀向袁紹獻計道:“公孫瓚屯兵之地地勢較低,可將黃河水引向他的營地,雖然水勢較淺不能淹死敵軍,但地面打溼後變得鬆軟,戰馬的馬蹄會陷入鬆軟的泥土裡,從而導致戰馬跑不起來。
只要戰馬跑不起來,公孫瓚的騎兵就會失去衝擊力,失去衝擊力的騎兵,那就是步兵的箭靶子,我們以弓兵和長槍兵攻之,必可一戰而之!”
袁紹依計而行,命士兵秘密開挖三十條水渠,打算將黃河水引入公孫瓚營地。
但水渠尚未修成,便接到鄴城被黑山軍攻破的訊息。袁紹大驚,急令退兵。
逢紀極力勸阻道:“今計謀已經快要達成,再過十天,必然大破公孫瓚,請主公以大局為重。”
袁紹默然無語。
謀士郭圖知道袁紹心思,出言對逢紀大罵道:“逢元圖你這是何意?你想要主公絕嗣嗎?主公親眷都在魏郡被劫,就算打敗了公孫瓚,將來誰來繼承主公的霸業?難道你逢元圖的兒子來繼承?”
逢紀道:“你休要血口噴人,大公子袁譚就在主公軍中,主公的基業自有大公子繼承……”
郭圖大怒道:“你是在為主公選世子嗎?何況,就算主公基業有人繼承,主公的其它子嗣及親眷就可以不救嗎?”
郭圖字字誅心,所有人都不敢再勸。
於是袁紹令大軍往鄴城撤。
劉備乘機追殺,三戰三勝,殺敵二萬多人,聲勢大震。
事後劉備和公孫瓚看到已經挖了一半的30多條引水渠溝,暗暗後怕不已。
可以想象得到,魏郡訊息要是遲幾天傳來,又或者袁紹下決心一戰,公孫瓚必然大敗虧輸。
劉備嘆道:“前番袁紹見小利而忘義,如今又是幹大事而惜身,並非人們傳言中的英雄啊。”
袁紹退到界橋,留下張合領5萬大守堅守界橋,親率8萬大軍去救魏郡。
行軍途中,又匯合淳于瓊2萬人,許攸等人召集的家丁民軍2萬多人。共12萬人殺入魏郡。
張燕等人本來只是前來襲擾,並不想與袁紹決戰。見袁紹大軍回援,目的已經達到,便各自領軍退回黑山。
唯有陶升屯兵斥丘不動,向袁紹投降。袁紹見家小親眷都被照顧得好好的,連手下文武的親眷都安然無恙,大喜過望。遂對陶升大加賞賜,並授陶升為中郎將。
經過這件事情,袁紹對黑山張燕恨之入骨,讓顏良文丑各領五萬兵馬進太行山脈剿滅黑山軍。
喜歡三國之再續雄漢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再續雄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