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早起”主題的宣講效果不錯。致遠請來了就業指導中心的張老師發表了一場題為“青春有夢”的演講,引得全場沸騰,掌聲經久不息。亦飛四人的演講也不錯。最後亦飛介紹了“早起社”的主要任務和主要流程,以及自己作為組織者之一的初衷。同學們的熱情很高,提問了很多問題,亦飛不厭其煩地一一解釋。
宣講圓滿成功,給大家兩天時間報名,值得欣慰的是,張老師也願意加入進來,可以為“早起社”的同學進行有必要的培訓,如表達與溝通能力的提升,領導力的形成等。
“咱們幾個都演講得不錯,看來你們下去也下了很大功夫嘛。”亦飛笑著說。
“我練了整整二十遍,”何雷伸出指頭比劃著,一臉興奮地說,“我現在甚至都對我訓練時的每一個細節記憶猶新。我感覺這次嘗試是我有生以來感覺最好的一次了。”
“相信我,演講你連上超過二十遍,覺得記憶猶新。”亦飛說。
“我感覺我的演講時我們四個中最差的,同學們的反應很平淡,雖然說他們都在認真聽,但是卻沒有像聽你們演講時那種熱情。亦飛使用了ppt,效果很好;何雷的演講嘛,我其實覺得他的內容沒我的好,但是他知道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辰逸的演講不用說了,人往那裡一站就有一股詩人的感覺,舉手投足間流露著與眾不同的氣質,果然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致遠一臉誠懇地說。
“其實這次演講也能體現出這兩個因素的重要性,互動和提問。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在宣講的時候提了很多有趣的問題,然後給了他們時間思考,這就是一種互動,拉近了我和聽眾的距離。同樣何雷巧妙地發揮了自己幽默的特點,他知道怎麼與聽眾互動,大家注意到沒有,何雷讓同學們足足鬨堂大笑有六次之多,這是一個很好的成績。辰逸的演講實在是太精彩了,文采斐然,詩意飛揚,我看下面的同學都聽呆了,辰逸可以說是我們團隊的一個殺手鐧。致遠的演講,說實話也挺不錯,就是做手勢的時候有些拘謹,顯得放不開,下次注意點就好了。”亦飛說。
兩天之後,報名的人數正好三百個。亦飛建了一個群,把三百個人分成了六十個小組,每個組指定一名組長,負責每天的簽到、支援事宜。初期規則很簡單,早上六點半起床,去操場集合,每個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十分鐘,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根據亦飛的統計,有一百六十一名同學想背單詞,八十一名同學想讀書,四十名同學想做健身,十七名同學想訓練演講,剩下的一名同學有著極其幽默的想法--回去繼續睡覺,他說他只為證明自己也可以早起。
面對三百人的大團體,需要做的事情一下子多了起來。為了便於管理,亦飛和辰逸他們商量著十五個小組合成一個大組,每個大組設兩名大組長,亦飛四人分別接手一個大組,相互之間既有競爭關系又有合作關系。亦飛做起事來雷厲風行,一天就把這些任務悉數解決了。
第一天,就有六十名同學缺勤,隨後六十幾名同學做了退社說明:“早起導致上課沒有精神,甚至一天都暈暈沉沉的,在追求效率的時候反而失去了效率,得不償失。”亦飛解釋道:“一個習慣一般需要在二十八天才能形成,打我們打破一個習慣的時候,尤其是打破生物鐘時,剛開始肯定不適應,但是隻要堅持下來,肯定會大有幫助。”但再生動曼妙的言辭也無法動搖同學們要離去的決心,於是在第一天,退社的同學有一百二十個。
亦飛四人趕緊召集八名大組長來開會,到場的只有五名大組長。大組長反映了情況之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早起社’缺乏一個深度的凝聚力,雖然共同早起的目標把我們凝聚在一起,但是之後我們就不知所措了。雖然說大家心裡想的是要讀書,要鍛煉,但是意識和執行之間的轉換效率太低。我看到很多到場的同學在交流了十分鐘之後發了幾分鐘呆後,就離開了。”
何雷說:“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惰性使然,還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大家都很迷茫,這是真的,他們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亦飛皺眉說道:“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如果要深究這個原因,會有很多我們無法掌控的因素,也與我們的初衷相悖。”
辰逸提出:“但是在現象層面永遠不能解決問題。我建議我們從現象入手,分析同學退隊的本質原因,再追溯回現象層面,解決問題。”
其他幾人都同意辰逸的觀點,於是大家展開了討論。一個大組長坦白:“的確,我們很多人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幹什麼,甚至連明天的計劃也沒有,只是讓時間一點一點地推著他走。”另一個大組長說:“其實,這個年齡的我們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道理都明白很多,但就是沒有執行力。”另一名大組長解釋:“我們很多人都是那種隨波逐流的狀態,也就是說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需要有人帶頭才能前進。”辰逸說:“我覺得很多想改變自己,其實並沒有真正下定決心,在猶豫的邊沿徘徊,一邊想著要驚天動地,一邊又被過去的平凡生活拉扯著掙脫不得,過去的生活就像一個深深的漩渦,我們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吸引力。所以說,很多人其實處於想要改變自己卻留戀過去生活節奏的邊沿,盡管過去的生活很是不堪。我覺得最重要地是要讓他們意識到這一點。”
致遠說:“我覺得這是因為沒有‘夢想’的原因,上大學之前,幾乎所有人都有一樣的想法,我要上個好大學,這個夢想伴隨了我們十幾年,當我們實現了之後,我們再也找不到這樣值得堅持的長期目標了。沒有長期目標,短期目標自然隨心隨欲,甚至得過且過。所以我覺得同學需要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
亦飛說:“我覺得我們幾個還是無法控制住全場,如果有個老師在場,就比較好辦了。”何雷點頭表示同意。
亦飛說:“我總結一下,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一是迷茫;二是執行力差;三是沒有領頭人;四是沒有意識到改變自己的重要性;五是沒有計劃;六是咱們組織者沒有控場能力。咱們再商討一下解決措施。”
商討的結果是,亦飛他們決定實施下面的幾個計劃:一、每個人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二、每人給自己找一個監督者。三、推薦讀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四、把社員分成“背單詞”、“讀書”、“健身”、“自習”四大模組,每個模組兩名負責人,帶領其他同學完成早起後的計劃。五、每週要張老師關於職場技能的講座,建議每位同學都能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