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將蘑菇上下換過,李君閣開始用工兵鏟改造灶臺。
休整一番看了看灶臺,感覺深度夠了,廣度卻差點,於是在之前的灶洞旁邊又開了一個灶洞。
然後在灶臺周圍用鏟子劃出一個四方,在四方的外圍挖出一圈深溝,填上幹葉子隔溫。
這樣整個灶臺就有了兩個加熱床,一個是長寬一米的泥土平臺,一個是側面煙道延伸出去的帶坡度的竹床。
將昨天編好的竹框擺放到泥土平臺上,周圍用濕泥敷穩,李君閣燒起火讓泥幹結,自己則去腳板石上游一處沙地挑沙子。
將沙子挑回來堆到灶臺框子裡邊刮平,讓炭火蒸發掉沙子中的那點殘餘水分。
做完這一切天已經大亮了,李君閣這才回去做飯。
紅菇雞湯還有一些,李君閣將雞湯熱上,做了個蛋炒飯,從冰箱裡取出鮓辣椒焙河蝦,挑了一塊紅豆腐,用蘿蔔碎丁拌好了水豆豉,阿音也起床了。
吃過早飯,李君閣背上背簍,拿上弓箭,將工兵鏟丟背簍裡邊,和阿音一齊出發。
今天的目的很明確,蔬菜,銀杏果。
秋天山裡邊的葉子蔬菜已經老了,也就水邊上有些品種還能吃。
兩人也不著急,昨天沿著溪流往上的時候,已經見到了好些。
不過不用著急採摘,等回程的時候再弄不遲。
今天的路線有些不一樣,李君閣沒有切到山脊上,他在山裡他方位感極強,只繼續沿著溪邊上行。
山溪的水質非常清澈,景緻也很美,離水不遠的好些地方,還開著黃色的野菊花。
忘年號上不缺茶,而且泥灣草叢間野菊多的是,阿音沒有多采,只給自己編了一個花環戴在頭上。
這條溪流不如李家溝碧峰山那邊,隨處可以發現沼澤地,有機物不太豐富,除了去年發現的石耙子魚,螺蚌一類的東西都很少。
不過這種地方一般是山螃蟹,甚至娃娃魚喜歡的地方,李君閣一路上發現了一些,阿音都將它們拍了下來。
上到一處砂石薄泥為底的水塘邊上,李君閣說道:“看來這溪流就這樣了,沒有適合菖蒲菱角茨菰生長的地方。”
阿音笑道:“無所謂啦,回去路上好吃的也不少啊。野蒜,野蔥,水芹,摘耳根……我們都發現了。”
李君閣笑道:“可也別小看這裡啊,雖然沒有菖蒲菱角茨菰,卻有一樣好東西。”
阿音看了水塘一眼,這水塘的水很清澈,但是很淺,只能沒過腳踝位置,塘中一些石頭和底部砂石交界的地方,長著一些綠色的水藻。
水藻形狀和李家溝常見的水綿不一樣,是一串一串一堆一堆的球形。
阿音問道:“是那些水藻嗎?看來看去也只有它們了。”
李君閣笑道:“這是水木耳,這一趟能找到它,就不算白跑。”
阿音問道:“很好吃?”
李君閣說道:“這東西還有個名字,叫葛仙米,聽這名字就了不得,你不是喜歡吃桃膠皂角米嗎?這東西和桃膠的做法差不多,不過可比桃膠精貴太多了。”
阿音就忍不住笑:“你說我們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到山頂?每天都有好東西擋路。”
李君閣也覺得有趣:“還真是喲,只怪秋天的山裡東西太多,葛仙米本來是春季才旺産,估計也是今年秋天暖和的關系。”
李君閣同樣去溪邊竹林裡伐竹,編了個粗使籃子,墊上大葉子,兩人脫了鞋下水,很快就收集了一籃。
這就又沒法繼續了,兩人準備從這裡切到銀杏樹那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