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女方到男方家“看家屋”,該做飯了,男方老爸上木樓取肉,扔下一塊老臘肉,男方老媽在樓下說:“肥了,重新拿一塊。”說罷便將肉扔上去。
樓上又扔下一塊,樓下又說“肥了”,再扔上去。
如此幾番,最後男方老媽才開口說:“算了,就煮這塊。”
其實,這家就只有那一塊肉,交替著扔上扔下而已。
永遠不要小看村民的演技,現實往往比戲劇還離奇。
讓人心酸的故事,卻也深刻說明瞭“可憐天下父母心”。
“看家屋”時還會出現一個好笑的場景,那就是左鄰右舍知道今天有女方來“看家屋”,那隻要人一到,張嬢過來借針,王妹兒過來借線,反正怎麼都要找個藉口過來晃兩圈,嘴裡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眼睛卻只在姑娘身上瞅來瞅去,走時卻又兩手空空,針也忘了,線也忘了。
“看家屋”時,女方一行人一般都要留下來吃午飯。
夾川人在這方面比較含蓄,喜不喜歡一般不會不直接說出來,擔心對方難堪。
若是女方來人呆不了幾分鐘就藉口要離開,那一定是沒看上男方,這時男方心知肚明,不會強留。
若是男方家裡一直沒有升火做飯,那也就是男方沒看上女方,女方也會知趣地告別。
如果女方上桌吃飯了,那就說明這門親事有戲。
於是走的時候男方還要送上禮物,鞏固戰果。
等到女方回家,就又該媒人出場了,有事沒事地往女家跑,兩頭說合,及時催促女方回話。
若女方沒有意見的話,那就會擇日再到男方家“取同意”。
“取同意”實際上就是古禮中的的“文定”。
還是也要靠媒人,“取同意”儀式她是主持人,同時男女雙方當事人及親屬都要在場,媒人說完一些客套話後,雙方都要明確表態。
當然都到這個時候了,一般都是說“沒有意見”,小說裡邊那些跳個表哥出來喊“no”的事情,那是幾乎沒有的。
取完“同意”,男女青年才算正式確立了戀愛關系,這才可以開始“正兒八經”的“敞拍子”了。
敞是土話,意為抽打,這個詞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不是取“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意思。
農忙季節,男子通常要到女子家幫忙,女子也會偶爾去男子家燒鍋煮飯。逢年過節相互走動,男女戀情逐漸升溫。
經過一年半載的“敞拍子”,彼此增進瞭解,加深感情,男女青年便開始考慮婚事了。
婚期不是隨便定的,須得根據男女青年的“生庚八字”來請陰陽先生“看期會”——這就需要“開生庚”。
“開生庚”又叫“納彩”,這時男方第二次送禮,禮物不用貴重,男方只須送去一把木梳、兩節頭繩、幾尺鞋布;女方回敬一雙手工百蠟底布鞋、一方手帕即可。
然後就是向女方徵取生庚八字,多以紅紙寫成庚貼,庚貼又名“鸞箋”,要以駢文的形式出現。如“昔日黍列朱陳,今日複聯秦晉,毛遂片言九鼎,季布一諾千金。”
女方則回以“回庚文”,又名“鳳書”,同樣用駢文的形式用紅紙寫好生庚八字,附以詩文。如“因親續親,結為朱陳,敬書生庚,百年為憑。”
也有用對聯形式問答的,上聯是男方八字,下聯由女方填上女方八字。
像篾匠叔這般撿來的孤兒,八字是啥自己都不知道的,也難不倒四爺爺。
四爺爺在鸞箋上寫下“已酉堪配,子女結成百年好;文武盟斌,日月相映萬裡明”。
看起來是嵌了已酉這個生年,其實已酉組成一個配字,子女組成一個好字,文武組成一個斌字,日月組成一個明字;都是字謎,意思是篾匠叔的八字成迷,誰都不知道。
鳳書上則寫到:“葵心向陽,迎回茜草連天綠,柳姿臨水,訪得梅花徹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