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三省哪個部門權力更大,能做到正三品官職的人,都是朝中數一數二的大官了。
到了這個地步,皇帝平日裡都會比較看重他們,願意給與他們一些其他官員沒有的重視,像是在百官面前直接喊他們名字這種事,皇帝幾乎不會幹。
現在皇帝直呼其名,可見是真生氣了。
楊顯被喊了名字也沒有任何慌張,之前大公主有所動作的時候,太子妃就已經告訴過楊家,恐怕楊家暴露了一些,後來軍需官被查到,楊家也知曉。
如何應對眼下的危機這個問題,早就不知在私底下討論過多少遍了。
“陛下,楊家家大業大,子孫繁多,裡面出幾個不懂事的混賬,實屬常事,當然,此人若真是做了這等下作之事,楊家絕不姑息,請陛下從嚴懲罰,楊家監管不力,可一併處罰!”
與其負隅頑抗,在那裡嘴硬,說軍需官和楊家沒有一點兒關系,還不如直接認罪。
李暮歌垂下眼眸,掩去眼中不易察覺的諷刺。
楊顯真是深諳說話的藝術,他剛剛說的話乍一聽高風亮節,好似是個大義滅親的光明磊落之人,實際上,他說話時,先是提醒了皇帝,楊家人多,不是可以隨便處置的存在。
隨後他又提醒皇帝,那軍需官只是楊家一個微不足道的族人,他做什麼,楊家都不知道,楊家願意將這個軍需官交出來平眾怒。
最後他還提醒皇帝,楊家最多隻能擔一個監管不力的罪名,其餘罪名,楊家不認。
看似認罰,實則是將罪名以及處罰全擺在皇帝面前了,像是在談判桌上擺條件,接下來全看皇帝願不願意接受楊家的條件。
老狐貍,這是個真正的老狐貍。
皇帝顯然也知道,楊家不是那麼容易去動的。
先不說楊顯本人為官多年,黨羽眾多,光是整個朝廷裡,就不知道有多少和楊家有關的官員,動了楊家,那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況且,楊家是太子妃的孃家,太子和太子妃夫妻同體,太子妃的孃家被鏟除,太子的位置也會不穩,皇帝必須考慮到太子。
“恩,看來楊家並不知情,俗話說,不知者無罪,這事……”
皇帝說到這兒頓了頓,顯然也沒想好該怎麼處理此事。
大公主看出皇帝想要息事寧人的想法,她早就預料到眼前的情況了,沒有真正具有決定性的證據,皇帝根本不可能輕易動楊家。
所以她看向那個彈劾楊家的禦史,等他繼續開口。
那禦史不負大公主所望,再度開口,給楊顯想要的實錘。
“陛下!臣有奏,楊家並非毫不知情!”
隨後,他掏出了一本賬本。
那賬本肯定不是榮陽手上的賬本,也不是那張莫名其妙,看不出什麼問題的軍械圖,而是從軍需官那裡找來的,近一段時間,販賣兵器,用來平賬的賬本。
“陛下,那楊家的軍需官行事向來隱蔽,直到前段時間,太子送了一個楊家的郎君入西北軍為將,楊家子不會領兵,上戰場後,所領小隊幾乎全軍覆沒,連淩家的三小將軍都被牽連,差點兒戰死沙場,後楊家子不思進取,在軍營還要美酒美人,淩家不允,楊家子找上那軍需官,從軍需官處支取大量錢銀,軍需官入不敷出,為平賬,謊報戰場上所有軍械全部損毀。因此西北軍軍械短缺,連工部有瑕疵的兵器,也不得不拿到戰場上使用。”
這位禦史最後說得都有些口幹了,李暮歌聽了一大串,陷入了沉默。
大公主比她想象中要查得深,查得全面。
李暮歌看向榮陽,她等榮陽站出來反駁。
現在沒人談起工部那場火,李暮歌自然不會站出來反駁,她沒想此刻跟大公主直接翻臉。
而榮陽,她臉上發黑,表情凝重,卻一言不發,沒有像李暮歌所想得一樣,站出來幫楊家開脫。
楊家和榮陽之間,好像是出現了一些矛盾,就如太子和榮陽之間一樣。
局勢變得有趣起來。
將賬本扯出來後,吳海明也找到了他的節奏,順勢跟皇帝提出,那軍械圖紙的問題。
“陛下,此圖紙便是工部那一批有瑕疵的軍械,那批軍械從畫圖紙開始就有問題,造出來的那一批軍械,根本就是用來平賬的!只要人都死在戰場上,也就沒人會去追究丟失的大批軍械,究竟都去往何處了。”
皇帝表情微變,他眯著眼睛看向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