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大公主和李暮歌都很清閑的原因。
“救活?淑妃娘娘的情況如此兇險嗎?”
李暮歌沒想到要用上這兩個字,看來淑妃所受打擊頗大。
良嬪似笑非笑地看了李暮歌一眼,言語間若有所指,“聽說她抱著陛下哭了好一場,陛下到現在還沒離開華景宮。”
“哦?政事堂的大人們終於願意放過父皇了啊。”
李暮歌還記得之前政事堂總是有事找皇帝,皇帝想要追究十一皇子落水的真相,都沒法繼續查下去,最後糊裡糊塗便結了案。
誰都沒再提及十一皇子“推”她下水的過錯,甚至還讓淑妃為十一皇子停靈數日。
真奇怪,有利於淑妃的時候,政事堂就像是不存在,不利於淑妃的時候,政事堂有一堆國事需要皇帝處理。
“你這孩子,可真是促狹。”良嬪虛空點了點李暮歌,“政事堂的大人們都有孩子,豈會不懂陛下愛子之心,君臣互相體諒,此乃盛世明君賢臣。”
大莊明面上,確實可以稱之為盛世,自盛天皇帝至今,一直保持上升的架勢。
當今皇帝可稱之為中興之主,但古代社會,封建皇權統治下的人間,盛世又能維持幾時?
李暮歌靠笑容隱藏了眼底的冷意,烈火烹油,光鮮只是表象,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才是真實。
“兒還小,沒接觸過朝政,不懂君臣相處之道,還請母妃莫要笑話兒。”
良嬪當然不會笑話李暮歌,她今日將李暮歌叫來,正是因為知道李暮歌不懂朝政,才想要“指點”她一番。
“你明日便要去國子監讀書,國子監裡的學子大多已有功名在身,再考過鄉試和會試,便能入朝為官,你到國子監後,需得好生對待你的同窗們,不可依仗公主身份,欺負他們。”
“兒謹記母妃教誨。”
良嬪言下之意,就是在外不要拿公主身份當筏子,到處樹立敵人,給她和寧家添麻煩。
良嬪見李暮歌態度端正,滿意地點點頭,接著說:“自盛天皇帝以來,皇室一直想從民間尋得更多賢臣名士輔佐君主,可惜千裡馬少有,多是庸碌無為之輩,國子監是世上良駒最多之地,你若是眼光獨到,或許能尋得一二良臣。”
李暮歌點點頭,明白了,國子監裡哪個學子優秀,她就先過去跟人打好關系,反正不能跟人交惡,以免過後出個“千裡馬”成為她在朝堂上的敵人。
良嬪見李暮歌點頭如搗蒜,滿意極了,“你可比你六皇姐要讓人省心多了,好了,沒事兒就回去睡吧,明天記得早些起床。”
李暮歌感覺良嬪下一秒就要讓她別遲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
如果原身在的話,肯定會被良嬪這句話刺痛吧。
明明是她好不容易擺脫學校霸淩,打算去上學的日子,卻非要提一句她比六皇姐省心,聽話懂事的孩子,好像一直會被虧待。
李暮歌起身行了一禮後退下,好在她不是原身,良嬪任何反應都不會叫她難受。
“六皇姐自萬壽宴後,可還入宮見過母妃?”
出了梧桐殿,李暮歌問等在外面的翠玉。
翠玉已經跟梧桐殿昔日關系比較好的姐妹們聊了不少話,交換了情報,她點點頭,回道:“回殿下,六公主今日入宮見了良嬪娘娘,離宮不到半個時辰。”
今日因為宮裡有喪事,宮門落鎖時間比較晚。
“她來幹什麼?”
白天良嬪都在華景宮那邊,六公主只能下午來,算上在路上的時間,六公主根本沒法在梧桐殿待很久,時間非常趕。
所以是有什麼急事,非要今天來不可。
“入內後,六公主屏退左右,無人知曉她與娘娘說了什麼,只知她來時,神情陰沉,像是心情不佳。”
李暮歌突然想到了大公主府上的事,那些幕僚全被駙馬帶走了。
要說今日發生的變故,與六公主有一點兒關聯的事情,也就這一件了。
李暮歌沒再想下去,她手頭沒有任何指向李易曲的證據,想再多也不過是憑空想象,沒有實證就永遠無法落實她的想法。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李暮歌就起來了。
不過她起得不是很早,之所以沒有天亮,是因為今天陰天,外頭正在下雨。
濛濛細雨,並不會影響出行,李暮歌叫人安排了馬車,一路往宮門而去,在宮外與顏士玉彙合,兩人一同往國子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