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北上南進政策”早在19世紀末就開始有了爭論,多年來形成太多的明爭暗鬥,其中遂包含著日本陸軍與海軍那巨大的矛盾。
“南進”策略的實施會與擁有巨大利益的美利堅發生衝突。這樣在日本對外擴張的道路上,同時出現了華、蘇、美三大對手。就當時日本國力來講,侵華之外沒有能力同時與蘇美兩國抗衡,必須權衡利弊,穩妥對待各方關係。
無論北上南進政策,日本都制定周密的計劃。所謂北上便是透過華夏北上攻擊蘇俄,而南進則是太平洋為跳板南上進攻美利堅。日本高層對這兩套計劃都十分鐘意,但是以日本當時的兵力,財力只能做一件,對於這兩套方案日本內部形成了兩大派,陸軍支援北上,海軍支援南進。
日本若要北上有三條路,一條從東三省出發經外興安嶺、西伯利亞進攻蘇俄的遠東地區;第二條路是從華夏蒙古出發進攻蘇俄;第三條路從河西走廊到新疆轉二進攻蘇俄。
蘇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干涉,並佔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俄和日本關係持續緊張。
身為師團長的河村恭輔、前田利為和小笠原哪能不清楚“北上南進”,既然作為陸軍,那海軍支援的南進就必須推翻而支援北上。
戰爭爆發了,日滿國防基本穩定,這就基本具備北上的基礎。
如果讓西路軍三個師團全體投降,或接受改編後對本國開戰,小鬼子真的可能不惜全體玉碎。當下提出個改編北進,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牴觸心理大大降低。
日本作為島國,對外擴張首先要建設前大的海軍。而征服大陸還需要陸軍。但是,這兩大軍種歷來不和。從明治維新初期,藩閥政治。薩摩藩和長洲藩各自擁兵自重,左右日本政局。薩摩建設海軍,長洲建設陸軍。陸軍和海軍成為各個派系的工具。
藩閥政治一直可以追溯到宗族之間血腥的領地之爭,他們之間的敵意持續下去,甚至發展成了兩大軍種公開的仇敵關係。雙方爭奪包括經濟動員、戰略『性』供應的徵集和部署、軍備設計和生產以及成品的分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上也有根本對立的衝突。
兩軍之間的爭鬥在個人身上的猶表現,豐田副武是二戰時的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他把陸軍稱為“馬糞”,而且再三宣稱他寧可把女兒嫁給一個乞丐,也不會嫁給一個陸軍裡的傢伙
“海軍馬鹿,你們去死啦死啦的!”
如此,三個師團長遂已動心,何況還有親王殿下與大日本帝國5萬將士的‘榮耀’,小日本的下克上風格再一次凸現。
西路軍擴大會議開始了,三個師團內大隊長以上的軍官全體參加會議,會場四周戒嚴。當場敲掉不識好歹的一個旅團長、兩個聯隊長和三個大隊長之後,反對海軍南進方案達成。
次日,全體日軍集合,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全體集中,連四周外圍的警戒陣地全部放棄,臨時搭建的高臺上,三名師團長開始講話:
“士兵們,你們怎麼看帝國海軍?”河村恭輔問到。
“他們是帝國的蛀蟲。”群情洶湧。
“海軍要南進,我們怎麼辦。”前田利為問到。
“我們就反對他們。”異口同聲。
“帝國勇士們,讓我們北進吧!”小笠原揮舞拳頭說到。
“北進北進,板載、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