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九一八事變為止,日本陸軍從山縣有朋開始,至上原勇作到田中義一,他們雖然都是軍國和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遂上升到國家層面,表面上均帶有嚴重的個人特色。
1923年,永田鐵山和岡村寧次等人組織“二葉會”,與鈴木貞一、石原莞爾等人組織的“木曜會”合流而成的“一夕會”。
其在九一八事變前後佔據了日本陸軍的主流位置,抹去了日本軍部的個人特色,建立了一個有共同思想和理想的集合體,集合體就叫“昭和軍閥”。
1931年發生的九一八事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事件,所謂“昭和軍閥”也就是為了準備發動九一八事變而出現的,即為昭和軍閥完成了組織工作,確立了行動方向,奠定了心理基礎。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的海陸軍不再是某一個人能夠控制的了,“昭和軍閥”的行為方式就是繼續使用武力向外擴張。
但第一步行動成功的九一八事件之後,昭和軍閥在繼續擴張的方向與時機上產生了矛盾,併發生了大規模流血衝突,這個衝突和接著的分裂就是“統制派”和“皇道派”的由來
控制著昭和軍閥的一夕會的兩大領袖永田鐵山和小畑敏四郎,分成了後來被稱為“統制派”和“皇道派”的兩派,分裂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南進”還是“北進”的問題。
日本國內不只是派系的問題,還有一種非常奇怪的情況:日本的陸軍和海軍雖然都屬於日本軍隊,但是兩大軍種相互拆臺的事情一樁接著一樁。
作為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日本的海陸軍之間為何會長期內鬥呢?原因很是複雜,看著是歷史問題,其次則像是為了爭奪資源。
在日本的程序中,相當一段時期的天皇僅僅是一個擺設,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幕府將軍。其後的幕府又被各地的大名與藩幫集團幹掉。
明治天皇掌握實權前後,在倒幕運動中,長州藩集團和薩摩藩集團都出力不少。因此,這兩大集團都得到了加官進爵。
可長州藩與薩摩藩有世仇,一直都無法化解。他們表面上擁戴明治天皇,但兩家的恩怨還在繼續。
隨後的明治維新運動,日本開始組建近代化的海軍和陸軍。其中長州藩集團控制了陸軍,薩摩藩集團控制了海軍,海軍和陸軍之間的樑子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的矛盾達到了什麼程度呢?
首先互不通婚。海軍的子弟絕對不能娶陸軍出身的女兒;相對應,陸軍出身的子弟,絕不會娶海軍的女子。
然後就是語言上的輕視,相互貶稱為馬鹿等的,最後發展到戰爭中的相互不配合。
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陸軍幾萬人久攻不下旅順港。海軍表示可以給陸軍炮火支援,陸軍卻寧可上演幾萬步兵豬突,也不願意接受海軍的支援;
在淞滬會戰中,日本海軍陸戰隊被包圍在租界。海軍大臣請陸軍大臣幫忙,陸軍的態度是你得先服軟,只要服軟,援兵馬上就出動。
最坑的事情發生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海軍的戰機消耗殆盡,陸軍卻用300多架戰機舉行閱兵式。而海軍與陸軍的飛機制造技術居然相互控制。
海陸軍之間的矛盾,除了老一代人之間的陣營仇恨以外,更便是對資源的爭奪。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大多戰爭資源都需要進口,以有限的資源來生產武器。陸軍主張多生產坦克、速射化武器,而海軍主張建造航母、戰列艦。結果雙方都不夠用。
首先說海軍,海軍戰艦第一層是鋼板,第二層只能是木板;陸軍待遇也差不多,陸軍使用的都是輕型坦克,重型坦克不是不會造,是缺乏鋼鐵來生產。
在二戰期間,日本的陸軍居然自己建造4艘航母。可技術不過關,航母根本無法使用;
海軍的情況類似,他們搞了一批坦克。由於沒有陸軍的技術指導,海軍搞出來的坦克都是花架子。
在兵源的問題上,海軍和陸軍大肆一番較量。雙方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優質兵員加入自己的軍隊。日軍非常忌諱改變軍種,一名陸軍軍官如轉到海軍,那他難立足下去。
到了戰爭的末期,日本進入了本土防禦階段,兩大軍種仍然爭奪對全國軍隊的指揮權。由於艦艇損失嚴重,海軍如陸軍般的登陸作戰。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海陸軍之間的較量才結束,雙方都是失敗者。
其實日本有一個人幾乎改變了這種狀態。其中便包括岡村寧次在戰後,曾多次後悔“日本為什麼不能停留在1933年5月31日的塘沽協定上”。這個人就是被視為統制派的領袖人物的永田鐵山。
永田鐵山是比石原莞爾更高明的戰略家,陸士15期的永田鐵山的資格,是陸士21期的石原莞爾所無法相比的。
石原莞爾的人際關係非常不好,永田鐵山則具有領導人的能力和魄力。只要看一夕會在他帶領之下取得的成就便能感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