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治維新以來日軍素以軍容壯盛,作戰勇猛著稱。這兩個優點歷來只有軍隊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部隊才可擁有,但混亂的日本歷史觀中,日本軍隊卻有一種偏激的思想觀:“下克上!”
導致下克上的基本點,首先日本人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侵略華夏。下克上的風格傳統不過是如何去更好、更快的侵略華夏。
日本參謀本部為日軍培養大量的中下級軍官。這些人滿腦子進攻思想,不怎麼考慮外交、政治。他們認為:“我是軍人,我的任務是考慮怎麼打贏這一仗,至於其他的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內”。
日本的中下級軍官們基本都是如此。石原莞爾僅憑數千人便能拿下東北,至於擴大時段,在他們認知的專業軍事角度,認為只要拿下敵國重工業城市、軍事政治中心、殲滅敵方精銳部隊,敵國便可投降。
事實上他們真的做到了。正如二戰的法國一樣,如潮水一樣的速度被潮水般的德軍佔領。
在1942年之前,日軍軍官的下克上都在政府的承受範圍內。但至從東條內閣上臺,這種不可思議的作風,直接上面把日本國家拉入滅亡。
日本的下克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戰國時期就有明智光秀下克上的本能寺之變;德川家康的大阪之夏戰役;二戰時期日軍的戰略制定和實施與其說是愚蠢,不如看成是大本營被下克上的日軍牽著鼻子走的結果。
而後的“下克上”被日軍三怪才之首的石原莞爾創造了一個最新的記錄,陸軍馬鹿們看到這樣做不會被處罰,反而能升官發財,又能體現“愛國主義”精神。
日本軍國主義最終在華夏戰場暴走,逐漸滑向和華夏的全面戰爭,更間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下克上,有好處也有壞處:在具體的戰鬥戰役中,下克上,確實能有效調動基層官兵的能動性,但在戰略層面,姑息縱容下克上,則往往會導致政出多門,無法有效貫徹務實合理的戰略構想。
沒有下克上,很難想象會有如九一八事變那樣匪夷所思的擴張奇蹟。
九一八那天晚上,日軍先用專門從國內運來的240毫米大炮轟擊北大營,隨即投入兩個大隊發起進攻。這兩個大隊,一共不過八百餘人,而僅北大營中即有王以哲指揮的東北軍最精銳的一個旅約六千多人。若從軍事常規而言,以如此冒險來僥倖成功實近乎痴人說夢。
因為種種因素,石原莞爾如此冒險竟然真的取得成功。但這一時的便宜,卻很可能帶來更大的困境。
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的體制,日軍中的激進派為達目的,常不惜現地製造事變,強迫高層跟著他們走。
一般認為,“九一八”事變軍事力量的關東軍就是“下克上”的典型。所以,日本人常把遇事不請示彙報,喜歡自作主張的人叫做“關東軍”。
“為什麼自作主張?你是關東軍啊”,可見關東軍確實有自作主張的習氣。
“下克上”就是較低社會層次的人從軍事上,政治上無視在體制內部層次較高的那些人,敢於率先行動,迫使上級接受既成事實並且不得不為其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支援他的冒險。
日本人試圖獲取華夏的市場、掌控華夏的資源,這在軍政商界自然是不存在意見分歧的,但具體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則政界與軍界往往各有主張,而軍界之中,激進派與穩健派遂每每意見不一。
在這種情況下,敢於冒險的激進派軍官常常大膽行動,造成事實來推動侵華戰爭的擴大。由於這樣的冒險多次取得成功,於是下克上的傳統便更加流行起來。
不止於軍隊中的傳統,日本還有一種下克上,那就是非政府政界與軍隊的下克上,財閥與家族亦能下克上。
或許與資本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制度一樣,一場戰爭的發起,選擇權或引發權,並不一定是一個國家。
一戰如何引發,是參戰國事先準備好的嗎?是由一場暗殺引發的嗎?有一個不同的答案:“由老牌資本家族主導的。”
一場規模不大亦不小的戰爭將展開,說不上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引發者便是一個日本家族,或者說是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與山崎浩然相關。是的,引發戰爭的就是山崎家族。
山崎浩然於漢口的‘華日友好’後便被召回本土述職,獲得英雄般的歡迎或天皇召見及獲取勳章都可以不提,但他的帶去華夏而僅存兩個老家人‘出賣了’他。
山崎安樂是家主,山崎家族的家主,一個19歲的家主,最奇葩的一點:“她是一名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