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鵬猜得不全對,今日的活動可不只是馬裡山一個寨子,而是鄒圩境內百多個寨子均參與的大活動。
僮、瑤、苗、侗、仫佬等25個民族全都有人前來,人員最多的瑤族山寨,主要聚居在鄒圩白山和龍塘村的瑤族山寨,硬是派出了上千人的龐大隊伍;第二位是瓦谷圍寨子頭人莫連子帶來500多人;其次是野羊坪僮寨頭人韋三苟的300多人。
而幾十上百人的各民族各寨子,參加人數難以計算。再加上馬裡山僮寨住民已近4000人,如不是馬裡山寨子已擴大一倍有餘,根本容不下這麼多人。
瓦谷圍寨子頭人莫連子和野羊坪僮寨頭人韋三苟原均系覃連雄手下的兵,由於是鄒圩當地人,又得覃連雄信任,便由張春水帶來鄒圩。而後收服瓦谷圍和野羊坪後,幹掉原頭人莫幾榮及韋明苟,協助芩福繼續收服各寨的莫連子和韋三苟,便在芩福的手段下成為了新的頭人。
後期擴大部隊的規模後,韋三苟和莫連子都成為了高階軍官,與芩福被當地人統稱為芩苟子。
一行正駐足不動、觀察戒備之際,忽然聽得幾十個牛角號吹響、鼓聲擂動,寨門向兩邊分開,一大群熱情洋溢的人們從大門湧出,又是一番數天前到達時的景象。
不過今天的陣勢尤為龐大、人數更多,尤其連排舞動著的姑娘們,已不是較為單一的僮族幽藍亮黑,而是色彩斑斕、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卻讓人感覺繽紛多彩、興趣聳然。
見此狀況,幾人便下馬步行,警衛人員始終保持著警戒,剛才驚嚇不輕,警衛們再也不會在任何情況下放鬆警惕。
過後,經張文忠組織其領導的軍統局主要軍官,經過一系列的討論研究,一個嚴密的警衛程式方案制定出來,報暢鵬調整補充和辛報國批示後,於西海灣高層的警衛部門一直延續執行著。由於這一個嚴謹而融合了後世保衛理念的安全措施被嚴格的執行著,西海灣特區的高階官員從來沒出現過意外。
當芩福知道司令要走後,又在連番幾日的軍民共建道路的過程中,與各個山寨的頭人們一‘串聯’,大家便開始著手準備,宰牛殺豬、捉魚抓雞、趕鴨擒鵝、包粽子、做餈粑、蒸糯米、壓年飯。
從頭一天起,全寨男女老少歡聚一起與各處彙集的各民族人們一齊準備著。
今天的馬裡山寨子,集中了20多個民族民間的樂器、音樂、舞蹈、技藝、服裝服飾、器皿器具等,參與者和所有寨民人人穿著新衣新鞋,不是節日勝是節日。
起初,各民族人們不知道用什麼節日模式來表達他們的情感,猶豫不定之間,不知是誰的倡議,大家便把所有節日和能代表各個節日的節日禮節及物品食品都搬了出來。
當眾人踏入寨子第一步,僮族人敲響他們尤為珍藏的銅鼓。由於從解救僮奴開始到暢鵬幾次前來,都較為突然,只有在這一次的精心準備之下,僮人方把代表僮家民族的銅鼓請出來。
僮族人十分敬奉銅鼓,他們視銅鼓如神,平時不準隨便亂敲,必須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驅除邪惡,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即使逢年過節及重要活動,必須先用酒、肉祭獻,把銅鼓“請”出來方可使用。
藏鼓者在院心裡置一個大酒罈,酒罈裡插著數根金竹製成的吸管,儀式完畢、動鼓之前要喝這同心酒,意在全村人同心協力、團結一致。
銅鼓是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曆史。銅鼓身上豐富的紋飾,像一座無比豐富的資料寶庫,儲存著僮族社會生活的眾多資訊。銅鼓沿面的蛙塑像是銅鼓身上最有特色的立體裝飾物,它們富有民族特色且造型十分生動活潑。
對於僮族人民來說,銅鼓是一件重器,相當於中原的鼎,在人們心目中非常神聖。銅鼓是象徵權力和財富的重器,只有較大的部落首領或村寨的頭人才擁有銅鼓。
而今天的18面銅鼓,是鄒圩這個八桂較大的僮族聚居地、銅鼓量的所有。
銅鼓敲響,接著喝銅鼓酒、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等習俗一併展開。今日不再是配上女人陪伴什麼的,而是精壯的男人給暢鵬等人送上銀製的酒碗,還得“喝交杯”,不能對著銀碗喝,得用銀湯匙。
當你一湯匙、我一湯匙喝著這酒時,暢鵬多麼希望敬酒的是姑娘們啊!
最珍貴的銅鼓儀式開啟,緊接著僮族人們跳起預祝豐收的‘舂堂舞’。跳了舂堂舞,來年糧食堆滿倉。
舂堂舞一面唱、一面舞,若干名婦女每人揹著一條舂米之杵,撞打在長形木樁上,還用竹筒配打成節奏。多名舞者各執扁擔,圍繞木槽,上下左右,邊唱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