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的醫學專家、學者一到西海灣,明眼人即刻感覺到英格蘭人在扯談!
英格蘭人卻以嚴格保密的藉口,阻止所有人前往由西海灣人控制、連英格蘭人都不得輕易進入的製藥廠。
來人最多隻能參與打著中英合作旗號的西海灣醫學院組織的醫藥課題座談會。
西海灣醫學院不時拿出些文字敘述的醫療課題和治療方法作為研討內容,如此也足以說明西海灣醫學院的醫學領先性。
逐漸,一名名、一批批的各國醫學專家加入西海灣醫學院,擔任西海灣醫學院的客座教授或講師。
他們研究新課題的同時,必須時段性的任職於西海灣醫學院附屬醫院各科室的醫生,西海灣醫學院一躍成為世界頂尖的醫療及醫學研究中心。
實施這個計劃的戈少新和他手下幾名以及他惟命是從的英格蘭醫生。戈少新暗中指派所謂的醫療研究小組成員,均成為了世界醫學界的超級奇葩。
研究小組的任何學術、醫療方案和手術提議,一經發出即形成轟動效應,死要面子的英格蘭人,便又在牛皮哄哄地吹噓英格蘭醫學有多麼牛逼。
這些醫療的相關手段仍然來自於特首,戈少新亦按他的指點,把虛名讓給英格蘭人。
大多的表面工作或是課題提出均由英格蘭醫生主導,戈少新只作為所謂的參與者或組織者,只是在最恰當的時候“恍然大悟”般的提出某個解決方案。
後世呈進化、進度階段的各種醫療裝置、藥品、治療技術和手段等,不是現階段憑想象便能做得到的,暢鵬沒帶來什麼太多的醫療資料,僅僅是不多的一批援藏醫療器材和藥品等。
這批藥品裡有不少各類抗生素和疫苗,但就暢鵬口述自己在前世生病的認識與見識到和看到、聽到的治療方法,戈少新一一記錄下來、分科整理,這便足以讓這時的醫學專家研究和驗證好多年。
西海灣的醫療、醫學奇蹟在延續著,便又到了一個豐收的季節,下龍潭迎來有一個果實累累的夏收。
煌城氣候溫暖溼潤,下龍潭遠離海邊,避免了風暴的侵襲,而十萬大山豐富的水資源,下龍潭區域新開墾的2萬多畝農田全都旱澇保收。
十萬大山,後世八桂西南部重要氣候分界線。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西南伸入越南。長170多公里,寬15~30公里。山體海拔千米左右,主峰蒔良嶺1462米,是桂南最高點。
煌城市經華石鎮、那梭鎮行進16公里進入十萬大山區域,往裡走2公里的山口村是十萬大山煌城這邊的門戶,往北1公里的下龍潭至上思縣境內一部分的十萬大山區域,方圓數百平方公里範圍已經成為了西海灣特區的中心禁區,不多的當地居民和少數民族山寨都已經被統轄。
下龍潭是這個禁區的中心,是整個西海灣特區的中心基地,原本劃分為五大區域的軍工區、科技實驗區、高新工廠區、駐軍訓練區、居民及學校區,又增加了自給農墾區和倉庫儲備區,共七個區域。
經過三年的快速建設,下龍潭已形成一個大城鎮,人口和駐軍達11萬人。
這裡除沒有高樓大廈外,其他的高新工業裝置設施及各級不為人知的機構,在下龍潭應有盡有。
這裡的駐軍是守備營、快速反應師、特種作戰旅、工程兵團等4萬多人;居民由5000多原住民和西海灣科技院主要科技及機要人員、技術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再就是烈屬和部分新移民組成。
2萬多畝新墾田地,全都承包給烈屬的各戶或願意耕作的技術人員家屬及新移民,由他們負責耕種。下龍潭居民中的老人由政府供養,子女送入下龍潭的各級學校。
農忙季節,駐軍組織幫助耕作,確保收成,人力缺少的各戶,駐軍採取一帶一的接對子形式,長期提供對其的幫助。
下龍潭的軍事預備役制度更完備,16至45歲之間,無論男女均主動定期到駐軍駐地接受軍訓,每年三個月的軍事技能加強訓練,讓下龍潭的居民在戰爭突發時,每人都能作為一個合格的戰士。
掌握機要技術和資料的人員受到全面控制、監視與保護,他們的家和家屬都在下龍潭,鑑於他們自己和家屬都能獲得優良的待遇、受到良好的照顧,自然自覺打消了被監控的不快,一心為特區服務。
如此優良的軍民關係和城鎮化系統的管理,令得整個下龍潭針插不入、水潑不進,外人不但進不來,也根本不知道這裡面發生著什麼。
由於下龍潭山形地勢的限制,下龍潭沒有寬敞筆直的公路,但湖邊彎曲石塊步道和盤旋在鎮子裡,若隱若現的水泥道路別有一番風味。
自煌城水泥廠出產後,特區建設處便在下龍潭興建和改建樓房,以緩解下龍潭內不多的土地需求。
下龍潭有一個約俗,三層以上的建築一定是政府機構,居民最高兩層小樓,坡屋頂和吊腳陽臺等桂式風格的樓房,很有計劃地排列著,一個秀美的城鎮誕生在這民國初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夕陽在下龍潭鎮後山緩緩落下,攝影師鏡頭裡的美景讓世人驚歎!
只是基於嚴格的保密制度,下龍潭人自娛自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