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鴻斌畢業於美利堅哈佛大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作為馬軍武在美利堅結交的好友,受馬軍武邀請到西海灣任特區政府秘書長。
剛剛熟悉特區政府業務的他,正準備大展拳腳之際,便被馬軍武派去北方幹挖牆腳的事。
秘書長雷鴻斌帶著挑選出來的三十多個工作人員先到達滬都,然後分批、分散到北方政府佔據的各個大城市,大肆進行人員的招收。
各地有識之士有提出反對、干預、阻攔也沒有用,反正西海灣人照樣幹。
根據特首的指示,弄得來就弄,弄不來的給他們留下資訊,只要他們有想法遲早自己過來。
這個時期只有西海灣才有他們的用武之地。華夏的其他地方,生存環境不但惡劣,兵災、天災、戰爭不斷,他們不來才有鬼了。
北平大學、北洋大學、山西大學是民國唯一的三所大學,只有北平大學是國立大學,資金來自中央。其餘兩所實際上是省立的,資金都來源於地方政府。
再就是在六大學區設的民國最高學府——六大國立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成都高等師範學校、瀋陽高等師範學校。
北洋政府財力捉襟見肘,根本無力再興建大學和學院,連北平大學的維持費用都較為困難。
雷鴻斌的招人小組先奔這些地方而去,再接著往各地大招技術人員和技工。
他們什麼手段都用盡,各地的工廠倒了黴,連洋人在華機構都大受影響。
暢鵬親自編寫一份招收手冊交給他們,裡面囊括了後世挖人的所有手段:
學校畢業生就業,高階人才提供研究專案、場地、經費;工廠、公司以高薪、高待遇、合作、兼併等方法,挖牆腳圖人才。
西海灣人員像是山西煤老闆暴發戶,根本不當錢是自己的,大把大把的花出去。
暢鵬見效果顯著便讓馬軍武為雷鴻斌追加200萬銀元經費。
有錢能使鬼推磨,北方地區迅速出現人才販子,為西海灣源源不斷地輸送、直到後期不間斷的人才走私,導致全國各類技術和高階科研人員,大量轉移到西海灣。
西海灣有著收留及資助難民的好名聲,大量召集人才的舉動,在華夏大地引起轟動。
因各種原因與不同的目的,使得民國有名的學者大多前後去到西海灣特區考察。
如辜鴻銘、廖平、梁啟超、黃侃、章太炎、魯迅、錢玄同、吳梅、羅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餘嘉錫、柳詒徵、呂思勉、胡適、湯用彤、陳夢家、馬一浮、熊十力、張君勱、蒙文通、陳寅恪、范文瀾、陳垣、郭沫若、唐君毅、顧頡剛、吳宓、趙元任、徐復觀、金嶽霖、王力、高亨、夏承燾、梁漱溟、錢穆等。
這些人大都被禮貌而婉轉地謝絕了,但在他們的影響下,大量的各類人才流向西海灣。
影響力和實用是兩個觀念,挖空了全國的人才與精英勢必影響民國的整體教育體系。
教育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等不能留也不敢要,特區有自己的模式及行事方針,無需學術研究與老派改革什麼的!
文學、思想等更不需要,詩詞詩歌文藝作品,弄得再好也變不出鋼鐵;
思想便涉及政治,書生造反‘一事無成’!
所以,挖牆腳小組有一份黑名單和指導思想,尤其一些倡導什麼儒家主導的老朽被禁入西海灣。
那些影響中華程序的所謂學者們,特區不給他們任何的面子,他們對西海灣特區恨得咬牙切齒,只得留在各地繼續禍害著國民和那些個悲哀的地域。
不少人死死盯著西海灣,一旦有什麼藉口便死命地攻擊西海灣。
某一個時段,暢鵬下令特種部隊前去清理一陣,自己的耳根才清淨了些,這是後話。
暢鵬讓馬軍武在特區政府以實用為宗旨,成立一個人力資源部,建立人才資源庫,為到達西海灣的各類人才編制詳細的檔案。
各主要學科符合招收要求的,前期無償食宿和居住證,只要他們提出實用性的學術或研究方面的要求,西海灣給予大力的支援。
如此一來,西海灣特區掀起一輪新文化與技術革命!
工程師、技術員包括新學教育的小學、初中、高中和外語老師等,經特區教育與科技部門有選擇性地為他們提供一些資料或提綱,符合特區具體需求的新式教育體系在西海灣形成,科研及製造能力不斷加強。
由於大量的人才、人流湧進西海灣,西海灣的住房開始呈現緊張狀態,特區政府嚴格控制著房產交易,不準私下買賣房屋和城區的地皮,誰想出售房屋、地皮,政府都給收購了。
特區政府對城鎮房屋的租金卻不大控制,只要求到管理部門備案,按租金比例收取10的租賃稅。
任其上漲的租金收入,令政府投資的產業短期回本並大量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