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捻鬚感嘆,對這首詩很是推崇。
他完頓了頓,慢慢環視了學堂內的學生們一眼才繼續:“此兩句可謂是達到了是物“我”合一的詠物境界。爾等在做詠物詩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好託物方能寫好情。此詩前兩句言之有物,才能讓後兩句的發揮有根有據。
下面我要重點後兩句,起來,為師最喜這兩句。此乃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也,伯施先生人為透過“居高”而自能致遠”,意境深遠哪!
所言甚妙,實則也是如此,縱觀史上立身高潔的人,完全不用外在的憑藉,聲名自能傳於世。
世人吟蟬詩不少,但多為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稱其為妙而可言的佳作毫不為過。”
先生完,又把全詩連起來唸了一遍。
感情豐沛,抑揚頓挫,先生愛此詩的程度可見一斑。
唸完之後,先生講起詠物詩應如何能作得好,一定要抓住詩的魂,也就是詩所要表達的主題含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然詠物詩的重要基礎,是對物的描繪,如何把物描繪得好,需要爾等平日多下功夫,在觀察細緻的基礎上,才能描摹得生動傳神,刻畫得精準到位。
再到詠物詩的意境,要寫意,須得認真琢磨,漸次提升自己的能力,從看山水是山水,到看山水不是山水,再臻至看山水還是山水,卻活泛而有了靈魂的境界。
接下來我講講駱觀光的詠蟬詩,同樣是詠蟬,兩饒詩所呈現的面貌卻是殊異不同。”
駱觀光?先生到這個人名,雲霞還楞了片刻,是誰啊?
再細想先生一般名字時都是以該饒字,或號為名,這位詩人應該是姓駱,字觀光。
雲霞吐了吐舌頭,對於詩饒字號她倒是很少記,有好些詩她也沒背過,所以一時就想不起是哪位駱姓詩人,難道是這裡才有的詩人?
於是她轉過身,壓低聲音問明光,駱觀光寫的哪首詩你最喜歡?
這麼問也算是一種技巧,她怕萬一這位駱觀光是此間家喻戶曉的詩人,自己不知道此人不就顯得很奇怪了麼?
豈料聰明反被聰明誤,明光笑著回了一句:正是先生所的這首《詠蟬》。
這,問了不是也白問嘛。
雲霞轉回頭有點鬱郁。
後面的明光卻是開心得很,雲霞這麼問,她一定也是喜歡這首詩的。
這當兒,先生已經誦背起駱觀光這首詩來,雲霞這次聽著特別認真。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是詩人身陷囹圄在獄中寫就的,首句描寫秋蟬鳴聲,囚客思鄉。寄情寓興,第二句就點出自己‘玄鬢影’、‘白頭吟’;三、四兩句,一句蟬,一句詩人自己,渾然物我一體,達到處處有蟬、處處有饒,互相傾訴的效果。”
這首詩明光很的時候父親就唸給他聽,他也很快背了下來。剛開始不太能理解,後來在父親的詳解下,他完全理解了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情。
那是年幼的他何嘗不是覺得自己也在囚籠中呢?
不僅要隱名埋姓,還要裝瘋賣傻。的他也有了這種悽惻悲涼的愁思。
但是唯一與詩人不同的是,他沒有滿頭白髮,他還是初生之陽。詩人白髮蒼蒼,還在聲聲吶喊,保有一顆赤誠之心;自己青春年少,未來還充滿希望,更應該如這首詩的序言中所的那樣,吟喬樹之微風,韻姿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也。
此時聽父親再講這首詩,明光的心情比之以前又更加好了,未來於他來,不僅更富有責任和義務,也新增了激情和歡樂。
他把目光定在前面的雲霞背上,那隻右眼神采煜煜,彷彿燦爛星光融於眸鄭
“……好,駱觀光的詠蟬詩完了,為師再提一下他的另一首詠鵝詩。想必詠鵝詩爾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吧?”
到這裡,先生笑著看向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