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中日之間的全面開戰比想象中的還要快。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游南岸之黃浦、吳淞兩江彙合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東北緣,這裡地勢較為平坦,海岸緩直,河流縱橫,交通便利,城鎮密集。上海是中國當時最重要的經濟、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上海市區的北、西、南都是國民政府最重要的財源和糧源,外貿額約佔全國12,作為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興起的城市,大部分工業産業都在上海周邊地區。
鴉片戰爭後,根據南京條約,上海成為新開闢的通商口岸之一,在此之後,英法美日等列強紛紛進入上海,設立領事館、駐紮軍隊、租借土地,不停蠶食著上海的經濟和主權。
1937年7月10日,日軍參謀本部提出了動員15個師團,在黃河以北,包括上海方面,作戰期限為半年的用兵計劃,企圖從華北、華東兩面夾攻,實現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日本人恨不得一口吃掉中國,比日本人的野心更感到讓我們吃驚的是日本人為這個野心所做的準備。
在“一二八”淞滬會戰,日軍不僅進行了陸海空三軍實戰,而且透過軍事和外交手段將軍隊駐紮在了上海。
而駐上海的日軍就是將來日軍登陸的前哨站,這是一把尖刀,這把尖刀隨時都可以插入中國的頸部大動脈。
這種威脅實在太可怕。
早在1936年2月,國民政府參謀部決定將無錫、江陰、上海劃編為京滬區,任命張治中這個打過第一次淞滬抗戰的人為京滬警備司令部司令,這樣的安排說明南京對這樣一種威脅足夠重視。
上海的日軍主要是大川內傳七少將的上海特別陸戰隊,有6個大隊,加上其它部隊共為4000多人,其陣地以彙山碼頭為起點,沿吳淞路、北四川路、江灣路,以迄虹口公園及其附近的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形成一條長蛇狀的陣地,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就是這條蛇的七寸。
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和彙山碼頭是兩個核心陣地,因為前者為其部隊指揮中心之所在,後者為其陸上與江上艦隊連線的主要通道,日本人知道這個陣地的重要性,在周圍防禦的碉堡厚度達三層。
京滬警備司令部公開成立時,駐在上海附近的中國軍隊僅有第87師、第88師一部及剛剛調至蘇州的第2師補充旅。
7月下旬,鐘松的第二師補充旅一部以保安團的名義開赴上海,駐紮在上海虹橋機場。從時機上來看,戰爭前期中國軍隊的軍事排程較為積極。
8月9日下午5點,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駐日商紗廠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齋藤與藏,駕駛一輛小汽車向虹橋機場急駛,機場的衛兵見此立即阻攔,大山便從車內向外射擊,中國軍隊開槍還擊,兩人被當場擊斃。
這就是淞滬會戰的導火索,大山勇夫事件。
10日下午,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電令在日本本土佐世保港待命的海軍第八戰隊、第一水雷隊、第一航空隊、第一特別陸戰隊、第二特別陸戰隊立即向上海開進,2000名日軍納入駐滬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官大川內傳七上將的指揮之下,這是日軍的軍事調動。
中國方面也進行軍事調動,最先調動的是駐紮在上海附近的88師一部和87師,88師已經奉命向上海開拔,264旅528團離上海最近,在夜間急行軍。
劉裕民和廖林命令1營戰馬戴上口罩,戰防炮包上油布,全營急行軍。在黑暗中264旅8000多人幾乎沒發出什麼大的聲響,全旅步伐整齊,秘密向上海挺進。
漆黑的夜,為部隊的行進提供了最好的掩護,道路兩旁上海郊區的平房與上海市區形成的鮮明的對比,這裡雖然沒有大上海繁華,但是這些平凡的民房無疑是最祥和最安靜的。
劉裕民今天的心情很複雜,因為他看到這些裡弄的時候,他想起了自己家鄉的衚衕,雖然南北的民房有不同的建築風格,但是從中透露出來的那種純樸祥和的氣息卻是一樣的,在大戰之前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他突然有了一種無法言語的悲傷。
北平現在已經淪陷,他已經有三年沒有回家了,而更讓他感覺悲傷的是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回到北平。
如果7月29日北平陷落他感覺到悲傷的話,他現在感覺的就是冷靜。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會帶上所有的思念,義無反顧。”
“那一天”已經變成了今天。
劉裕民看著漆黑的夜色,他覺得今天晚上太安靜了,他來上海這麼久從來沒有感覺像今天晚上這般安靜過,這種安靜似乎與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