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方面的專家,韓啟功最感興趣的是沈哲怎麼學習文言的。
半個世紀教育投入,目前國內大部分都能閱讀文言,但是能流暢寫作的還是專業研究者,高中生不多。
直到傍晚,談的都是這件事情。
閒談式的交流,沈哲就感覺輕鬆多了。
從前世發生過的一些事,和他本人的學習經歷,文言學習並不是想象中那麼難。
經典文章寫不出,寫出比古人更晦澀的文言是可能的。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至於弱冠,不明犍狀。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識豜豭……】
2010年江蘇高考考生王雲飛一篇《綠色生活》,使用的就是通篇駢體,當時的古典文獻學專家、閱卷老師竟然看不懂,註釋就寫了四頁紙。最重要的是古為今用,還十分切題,他還是理工科學生。
以沈哲當時的水平,大半字根本不認識。
高考時如果能切題抄上去,由於傷仲永缺少歷史沉澱,估計還趕不上這篇《綠色生活》轟動。
可能會被懷疑出生時七星連珠、一道紫氣沖天。
雖然它的現實意義不大,因為沒幾個人看得懂,無人看懂的文章就沒有意義,有裝x嫌疑。
正是荀子“文以明道”、唐宋八大家“反對駢文”思想的批判物件。
但同時也能證明現代人可以學好文言,甚至比古人還牛。
錢鍾書先生在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有段話:【時代愈古,愈在前,它的歷史愈短;時代愈在後,積累閱歷愈深,年齡愈多。所以我們反是我們祖父的老輩,上古三代反不如現代的悠久古老……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是賣老……所以我們也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
今不如古是個偽命題。
沈哲道:“英語作為一門單獨語言都能學好,文言怎麼會那麼難?”
韓啟功也道:“字、詞、句、篇的掌握,文言語句的積累比較枯燥,又顯得無用,牴觸心理作祟。”
所以沈哲一直認為,通俗和學術相比並不遜色。
不過這話還是不說的好。
具體到文言學習,沈哲道:“如果沒有興趣,說什麼都是枉然,變語言積累為語言運用,突出對人文素養、現代語言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也許有些用處……”
“隨便說,年輕人怎麼那麼多顧忌?”韓啟功看到沈哲欲言又止,催促道。
沈哲連忙搖搖頭,想說的話憋回去了。
對於作者來說,現代語言複音節為主,文言單音節為主,句子更凝練、簡約。
創作時加點進去,順便裝一裝深度。
……
十一月初,天高淨爽,有些寂寥。
燕大校園裡,彷彿被滾水裡潑上一勺油,徹底喧鬧起來。
到處扯滿了橫幅、綵帶,傳單發到每個路過的同學手中,沈哲半路就收到十幾份。
大學生文化節來了。
趁著天氣還未入冬,課業有一部分結束的時候舉行。
不止只燕大,國內所有大中專院校都在同時做這件事,甚至在世界範圍內。
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大學生處在最激昂的人生階段,這樣的文化盛事怎麼能少得了他們。
明年就是偶數年,世界大學生文化節才是重頭戲。
現在是預熱和選拔,為期一個月。
每屆新生都有兩次機會參加,華夏會有十所院校參加明年的正式文化節。
校內各大文藝團體早就開始準備了。
而沈哲這位當初入校的狀元,最初引起過同學們的興趣,但他實在沒什麼藝術細胞,除了書法協會偶爾去露露臉外,很少出動。至於詩歌什麼的,他沒有現代詩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