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沉默,幾位大師臉上若有所思。
一場前輩對後輩好奇的見面,好像變成學術研討會了。
韓啟功和歸景林是古今文體的代表,童百齡是文學鑑賞方面的權威,都有所觸動。
沈哲的主要觀點,文言不再是書面語言工具,而是承載文化的母體。
老先生忽然笑著看看韓啟功,說道:“按這個說法,文言傳承就是教育者的工作,如今你把更多精力投入那個古文協會,反倒有些本末倒置?”
“好像真是這樣。”韓啟功苦笑。
“當今社會層出不窮的好壞思想,也是杞人憂天了?”童百齡道。
韓啟功點頭道:“文化因子融入了骨頭,只要這個不丟,華夏還是華夏,我們的文化相容性本身就很高。”
沈哲的思緒卻忽然轉到了另一個方向。
這片大地上,兩個時空的傳統文化極其相似,面對的都是同一個問題。
人總是要死的。
乞丐、市民、精英……統統要嚥下最後一口氣,外在條件再好也逃不掉。
在那些思想走在前頭的聖賢眼中,大到戰爭,小到爭鬥,甚至個人慾望,都是沒必要的。
直接繞過所有問題,探尋人生意義的終極命題——為什麼和怎麼活著。
——天人合一
——與上帝同在
——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都是這類思想的體現,結果有好有壞。
思考的同時,又活在現實世界中,各種誘惑,除了聖人誰也抵擋不住。
於是,世界各地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存天理、滅人慾
——復活
——因果報應、生死輪迴……
信仰任何一種思想,最起碼不會漫無目的的活著,或有個盼頭。
思想家和聖人乾的就是這個活,近代科技爆發,活得越來越舒服,這個終極命題被選擇性遺忘。
但總有一天會再次被人們想起來。
想到華夏人,勤勞、貪婪、佔小便宜……很多西方人的認識各不相同,那是因為這裡的人比較現實。
文化選擇就體現了這一點。
最為廣大認同的傳統思想,就是孔子的一套,比較清楚明白。
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輩子被安排妥當,這下不用迷茫了吧?
近代,慾望爆發了戰爭,不少人接受了西方思想。一旦和平日久,觸及到終極命題,馬上又迴歸了。
彼時空的國學熱不是偶然。
承載這些內容的東西就是文言,即使第一怕就是文言文,還是要學的。
想這些事情挺有意思,沈哲的思緒天馬行空,不過,真要讓他沉下心研究,又嫌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