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沈哲二人按和琪編輯給的指引,來到北園附近。
《少兒365》編輯部就在這兒,外表是舊式院落,只是內部經過現代化裝修改造。
甄奶奶卻不在,聽說去參加文化部舉辦的一個“關愛兒童”主題研討會。
制度不同,愛開會的習慣倒是一模一樣。
有關內容、圖稿方面的事情,沈哲都交給林語菡去和編輯們商量,最後籤合同的時候簡單看了一下。
因為是圖文版,雜誌社一方給了15的最高版稅,再高就破例了。
沈哲和林語菡對視一眼,都沒有提出異議。
兒童文學一直是個很特異的型別,如果得不到孩子的喜歡,作者連湯都喝不到。但像《舒克和貝塔》這樣,風行全國的優秀作品,一旦出版,破千萬冊是等閒事,隨便賺個盆滿缽滿。
大人不一定會閒來讀書,而對孩子看書,除了後孃後爹沒人會反對。
從和琪編輯口中得知,已經有幾家電視臺看上了作品動畫改編權,其中就有海洋電視。
再次聽到這個名字,沈哲已經沒有太多想法。
文學作品改編,具體要商量的細節很多,只有等下次幾方見面再詳談。
……
短短一個多月,《明朝那些事兒》持續火爆,又出現一個學術界始料未及的情況。
據博文書店官方公佈,歷史類圖書的銷量上月增長超過200!
尤其是明史類,增幅甚至翻了十幾倍,以往放在貨架最頂端的《明史》《大明十六帝》等書,有的已經落滿灰塵,依舊被讀者喜滋滋的買走。另外還有國內無數的歷史類作者,這是僅次於青春類的一個文學作者群體,紛紛從出版社得知圖書大賣,需要再版加印。
而很多歷史類作者,和學術界並不是一家人,他們是為了賺錢餬口。
意外大喜之餘,從各個渠道開始打聽這波歷史熱的緣由,得知真相後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從幾家電視臺記者的採訪中就能明白了。
“這位先生,請問你經常看歷史類書籍嗎?”博文書店,記者隨即向一位中年男子詢問。
“也不是,最近對明朝很感興趣。”
“為什麼呢?”記者頗感興趣。
中年男子笑道:“看沈大的《明朝那些事兒》,發現很多地方不是很清楚,買本《明史》對比一下。”
“那看《明史》不就好了?”
中年男子不以為然:“這麼枯燥的書,哪個看得進去,當資料翻翻還成!”
旁邊冒出兩個中學生模樣的少年。
“哎呀,誰寫的歷史能這麼有趣,比小說還好看,我們還要找到沈大的錯誤,才有成就感……”
為此,海洋電視緊急啟動一系列明朝電視劇拍攝計劃,只是《明朝那些事兒》顯然不適合進行改編,沒有再次透過東方文化聯絡沈哲。因為歷史正劇往往投資巨大,雖然版權糾紛較少,小電視臺依舊無法參與,但可以擷取其中某段時期精雕細琢,算是能喝口湯。
衍生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清史vs明史。
和彼時空一樣,主流學術界對清史的重視程度遠遠高過明史。
一是因為滿清是華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二是研究清史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融合,政府扶持。
如今,《明朝那些事兒》掀起的明史熱,似乎開始挑戰清史地位。
過分宣揚明史有消極意義,這也是彼時空官方學術界對明史熱冷眼旁觀的重要原因。
而華夏的學者們,依然對沈哲的專訪爭論不休,暫時沒空關心這些。
沈哲骨子裡對滿清沒啥好感,樂見其成。
至於什麼社會影響,大爺們,這麼大的帽子不要胡亂按在頭上吧。
扣帽子也是華夏一大特色。
也不知道將來沈哲會不會也被某些人強行扣上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