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和電腦依舊沒有買回來。
沈哲各方面都比較懶,唯獨讀書這件事非常勤快。
原時空當他想讀書的時候,已經被生活壓彎了腰,沒有多少閒心擠出時間去讀書了。
一朝重生,最初的念頭,便是完成未竟的文學夢。
把華夏人沒有見識過的經典文學作品,一股腦兒砸到他們頭上,然後躲在暗處,看著他們的表情偷笑。
時間過去這麼久,他的念頭也隨之改變,只做搬運苦力未免太過辜負神的眷顧。
但他讀者的身份是不會變的,無論搬運過來多少作品。
文聯的星級評定中,六星作者就被人稱為大師,李想先生一部書銷量破千萬就被讀者膜拜。但這只是普通讀者的看法,估計在真正的大師眼中,是不認同他稱謂的,連沈哲都會搖頭。
華夏文學界有兩個人不得不說,一個甄奶奶,一個姬老先生。
你看,真正大師都被時間化去了名字,甄奶奶是寫童話的先不說。
姬老先生三十歲被稱為姬先生,五十歲被稱為姬老先生。
當初文聯成立時,主席之位根本沒有懸念,只能戴他頭上,所以文聯內部也有少部分人能稱他姬主席。
他沒有一部長篇,但全華夏都知道他是大師中的大師,也叫宗師。
因為他的學生中,大師作者就有十幾位,大師們的老師不叫宗師叫什麼?從中小學、大學課本中也能看出一些,他的散文、隨筆、詩歌甚至生平都能隨處發現。
最為華夏人津津樂道的是,姬老先生據說能夠背誦《史記》!
這就被神話了,52萬多字的《史記》都能背下來,難怪能教出那麼多大師作者。
沈哲還記得原時空寫過《國學概論》的錢穆先生,曾經在回答孫女讀書問題時這樣說:“《論語》外,須誦《孟子》《大學》《中庸》與《朱子章句集》為主。《莊子》外,須誦《老子》。四書與老莊外,該讀《史記》,須全讀不宜選讀,遇不易解處,約略讀過,遇能解又愛讀處,則仍須反覆多讀,仍盼能背誦……”
誦就是背誦,不是朗誦。
還希望孫女也能背誦《史記》,至於自己能不能做到,不太清楚。
反正沈哲當時覺得很可怕。
還有寫過《金粉世家》的張恨水大師,讀起書來也十分的要命。
據說他十四歲之前便能背誦《三字經》《孟子》《論語》《禮記》《古文觀止》等一大堆書籍。小時候就寫過和《聊齋志異》酷似的小說,那麼這本著作他至少也是滾瓜爛熟。
可見,大師們不說閱讀能力,只那份狠勁就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另外讀書還會受到主觀的影響,講究方法。
錢穆大師的話中“遇不易解處,約略讀過,遇能解又愛讀處,則仍須反覆多讀”,他也是有偏好的。
傅士德好像說過讀書內外各三條法則,從內在法則而言:第一步閱讀了解作者說了些什麼,第二步閱讀了解作者說的什麼意思,第三步閱讀要思考作者說的對不對。
但這樣讀書其實很難。
沈哲原來讀書都是從第三步開始的,讀書的時候首先就對作者的話進行心理評判。
讀書之時前兩步自覺已經瞭解,便被自動忽略,很少返回去讀第二遍。
……
讀書就像十月懷胎,寫書就像生孩子。
如果一切順利,經過漫長十個標準週期的280天懷胎後,生孩子就是水到渠成。
姑且認為,擁有恐怖的記憶力,同時本身也酷愛讀書,那麼創作作品,成為大師也是水到渠成的。
但好像還缺少點什麼,沈哲從一個網路寫手身披外掛來到華夏,只要搬運足夠多的作品,就滿足了所有成為大師的條件。但到時候有人喊他大師,估計臉上還是會發熱。
缺少大師“十月懷胎”的艱辛讀書過程。
如果沒有晶片,沈哲的記憶力就是渣,晚上背一首詩,早上就孝敬姥姥了。
如今嘛,他比真正的大師還要恐怖。
手裡拿著《史記》,十幾分鍾都沒有翻頁,因為可以透過晶片
“阿哲,你怎麼了?”林語菡歪頭湊到他面前,狐疑問道,還用小手在他眼前上下晃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