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的時候,天氣已經入秋。
今年對於沈哲來說,註定是水深火熱的一年。
母親楊欣履職監獄長的角色,而沈哲就成了書房中的一名囚犯。
再三保證會合理的安排時間,不會耽誤高考的大事,無奈母親在這方面完全無法溝通。
即使是收到第一本書一百多萬的版稅,一向精打細算的楊欣只是淡淡點頭,彷彿沒有看在眼裡。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版首月就銷售78萬冊,進入暢銷榜可以預期。為此,華夏青年出版社不得不第二次開動印刷機,魏主編對總編鐘離的魄力很是佩服。
當初他也認為會暢銷,不過首印百萬冊的決定也不敢隨便下,想到和敢做差別很大。
連載還在繼續,約下一篇稿子的任務就被鍾離交給了蘇薇。
最終沈哲爭取到的時間,只有晚飯後的半個小時,不過足夠他碼上幾千字了。
完成前三章後,發到編輯郵箱,第二天就收到回覆。
“這算什麼?壞學生的讚歌嗎?”
沈哲搖搖頭,《那些年》前面給人的印象,的確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壞學生。
更壞的還是自傳體,蘇薇很容易就代入到沈哲身上,因為原作者九把刀本身名字就是主角。
沈哲並沒有改變整體敘述方式,只把華夏未出現的事物進行了替換,比如腳盆。
鍾離接到稿子也有些不滿意,讓責編問問小沈到底要寫什麼。
“蘇姐,不要被前幾章迷惑,這是一篇描寫青春憂傷的故事……這樣吧,上一部連載不是還要一個多月嗎,等我把這篇全部完成後,你看了就明白。”
回想一下,他來到華夏最先投的兩篇稿子,似乎都不適合連載。
因為晶片中的作品實在太多,他不可能全部搬運,無意中首先選擇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最初的投稿只是一個意外,他原本的打算是高考結束才開始投稿。
《那些年》沈哲最先看到是電影版,引進後照例被某部門進行一番閹割,便習慣性去尋找原著。
當時的他已經畢業數年,馬上就被文中那一場青春的大雨淋溼。
就像曾經看到過的一篇書評,青春是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還盼望著再淋一次。
主角柯景騰的惋惜讀起來讓人心中發堵,卻沒有眼淚可流,只能說是一種無奈的憂傷和苦澀。沈哲覺得這樣的情懷非常適合《華夏青年》的定位,才選擇了它。
雜誌社月末收到了沈哲發去的全稿。
果然,蘇薇讀完後隨即用說說號聯絡他,看法一百八十度轉彎。
“厲害,這編故事的水平……”
以她看來,沈哲的兩篇稿子都是編織的故事,其實不然,嚴格說來都是曾經發生的人和事。
倒是總編鐘離看過稿子,怔然良久,隨後說道:“直接出版吧。”
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青春那年,也曾經被憂傷砸中。
魏主編樂呵呵的,別的編輯紛紛苦笑。
本來一家雜誌社,硬是被沈哲兩篇稿子,快整成了出版社。
依然是8的版稅,沈哲很滿意。
……
學校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週四下午是自習課,班主任範思哲走上講臺,宣佈一件事。
“全體小青山遊玩!”
教室裡一片譁然,學生們都不敢相信的看著範老師,沈哲也有些意外。
“給你們換換腦子。”
聽到訊息,校方領導也有些傻眼,校長馬上親自找到範思哲的辦公室。
“小范,你這是要幹什麼,難道你不知道今年是他們最重要的一年,還是重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