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史評板塊,周暢失望的嘆口氣:“最近酒鬼怎麼了,不至於江郎才盡啊,那麼多歷史素材可以利用。”
首先是一篇考證康熙皇帝到底有多少兒子的文章。
“無聊,這些搞歷史的整天不幹正事,康熙老兒幾個兒子重要嗎?看你們閒的……”
翻過下一版,沒意思,隨手又翻過去。
忽然,周暢被一個標題吸引住了。
《為歷史翻案——千古一帝秦始皇》
周暢眼睛一亮,自言自語道:“嚯,這標題夠顛覆的,就是不知道水平怎麼樣……秦始皇,那個焚書坑儒的暴君,難道你也能洗白?”
看看作者署名,愣了一下:“桃花島主?是個新人嗎?”
“看看吧,或許新人也能寫出好文章……”
……
興致勃勃的看正文。
“一篇帖子惹來罵名,沒想到李想先生作為華夏知名歷史類作者,亦會關注無名小卒。閒來拜讀大作《秦殤》,讀罷掩卷,不以為然,試駁之。”
周暢一下子興奮了:“還是一篇戰鬥文!”
接著往下讀。
千百年來,許多人圍繞著秦始皇編造了一個又一個故事,真假參半。
但我們翻開華夏曆史,回到2000多年以前,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秦朝的時間雖短,但它對華夏曆代發展的貢獻是最大的。如果沒有秦始皇,我們現在的華夏可能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可能分爭為多個國家,單憑統一華夏這一歷史貢獻,就永遠值得我們華夏人尊重。
僅僅兩段,周暢就被勾起濃厚的閱讀興趣。
研究秦史,任何人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就是秦始皇,李想先生的著作《秦殤》也不例外。
下面就書中一些觀點,以《史記·秦始皇本紀》為料,聊作議論。
首先是秦始皇創立的制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廷尉李斯議曰:“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丞相王綰主張分封制,廷尉李斯主張郡縣制。
那秦始皇怎麼說的呢:正因為分封有諸侯,才使得國家內戰不止,剛完成一統,又搞諸侯國,是再挑起戰爭,李斯說得對,王綰滾開!
於是,秦朝實行的便是郡縣制。
正是這個制度,無論後世如何劇烈的變化,華夏總會最終一統!
……
文章中寫到:“是不是覺得,秦始皇還是很好說話的嘛,不是李想先生書中的暴君形象。”
周暢嘴角露出笑意,沒想到歷史也能用談話的形式表述,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