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爭議最多的應該是周瑜。基本上,網上的朋友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努力幫周瑜平反來證明他的能力,二是從史書中找出漏洞抨擊周瑜的能力。我都是不贊成的。
有些人評論周瑜,就說其姿貌美好、性情寬宏,和演義中不同,因居江東智謀之首。我也認同周瑜居吳國謀將之首,但不能把他長得好看或者氣度寬大做為論據,而應該從多方面著手,從時人對他的評價和國內的影響力來說才好。
另一種觀點,說周瑜火燒赤壁是因為黃蓋的計策,攻打江陵又是用了呂蒙甘寧的計策,說周瑜自己並不善奇謀,來壓制周瑜的能力,這點我就更反對了。陳壽本就以簡略見稱,書中肯定有遺漏或者粗略之處,不能以此說明周瑜奇謀不行。況且孫策、孫權、諸葛瑾、陸機等人都對周瑜的能力給與充分的肯定,連曹操和劉備也都有所畏懼。何況能善用他人之謀本就是很聰明的事情,一反映此人虛心不剛愎自用,二反映此人會用人也會分析問題。曹孫劉三人之所以成為鼎足之主、千古明君,都存在善於用人的良好品質和能力。
希望以後人們討論周郎,能更多地透過時人的看法和一些歷史研究者的觀點來綜合思考、集思廣益,而不要以主觀和想當然的看法論事與人。另外,個人崇拜可以搞,過頭了就不好了。
魯肅、呂蒙,此二人,大多人的看法都比較一致,沒有怎麼走極端。魯肅,深知歷史的人會明白他的長遠戰略眼光;而呂蒙,更多人重視他的好學品質和戰術絕妙,抨擊的大多是不顧孫劉聯盟的利益,而使兩國被曹魏乘虛而入,是吳國的罪人。這幾點我也不是很反對。但大多數人眼裡,二人都止於一端,分析的都不夠透徹。
魯肅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下馬能文,上馬能戰,統軍率將,亦可做到治軍嚴整、威恩並用。很多人眼中,統帥能力的高低只在乎是否打了絕妙的戰役,是否能指揮大的會戰,是否有顯著的戰績;而事實上,這些都只是外在表現,而非內在實質的全部。諸葛亮的統帥就不低,並不是因為他南征勝利,這點呂岱馬忠也是能手,也不是因為他數次北伐,因為孫權也多次親徵合肥,而是因為諸葛亮識治軍之道,有威嚴,有法度,眾將心服,指揮有度,這樣的人,正是名將的最基本的條件。
周瑜曾和孫權說起與曹操南北對立,並說讓“奮威將軍”與甘寧留守西川,自己與孫權鎮守襄陽,合力北伐,其戰略意義與諸葛亮的隆中決策很象,而留守西川的奮威將軍極有可能就是魯肅。雖然在三國志裡找不到魯肅當奮威將軍的材料,但與其他史料中分析得知,魯肅的可能性最大。赤壁戰後,江東功臣俱已封賞,魯肅直到周瑜死後才加封,似有不妥之處,加上建康實錄明言周瑜說的是魯肅,所以我認為奮威既是魯肅的可能性很大。那麼,周瑜如此信任的一州之守,又會是個不會武略的人嗎?
魯肅少年便樂於講武練兵,後來終於受周瑜臨終重託,繼承為統帥,沒有戰功表現也是因為時不與亂。希望大家能看到子敬謀略的一面之外,也能重視一下其人的統軍能力。
呂蒙比魯肅善於進取,也更善於奇謀,對周瑜、孫權、魯肅都曾獻計,抵禦曹操南下很有功勞,也是個仁義寬厚的賢人。甘寧和呂蒙少年很象,嗜殺好鬥,但讀了孔孟的甘寧和讀了詩書的呂蒙相比,轉變就小得多。呂蒙讀書讀的不是兵法奇謀,而是做人的道理。呂蒙從照顧同僚遺孤、容忍他人陷害等事件中,都可看出呂蒙的胸襟氣度和大局觀。他為了國家,放棄了很多私人的東西,比如時間、仇怨和金錢。而甘寧依然粗猛好殺,這就是性格問題了,先不說這個。
拿呂蒙和陸遜比較吧。
很多人都說孫權乃守成之主,但孫權曾多次北伐中原,我曾寫了一個孫權親自徵戰的記錄,現在就一起奉上。
200年,征討皖城李術,屠城、斬術首。203年,一徵黃祖,破黃祖水軍,攻城不下退兵。
206年,討伐山賊麻、保二屯,平之。207年,二徵黃祖,俘虜其人民。
208年,三徵黃祖,董襲、淩統、呂蒙力戰,賈詡曾在此戰後勸曹操不要南征,並說孫權威震江南。6208年,一徵合肥,孫權欲輕騎突敵,被勸止。圍城不下退兵。213年,濡須口之戰,孫權7萬對抗曹操40萬,乘輕舟草船借箭。相拒月餘,各退還。
214年,征討皖城,甘寧、呂蒙力戰,破城、擒魏將朱光。215年,二徵合肥。張遼7千大敗吳軍10萬,陳武戰死,淩統、甘寧、呂蒙等力戰救主,孫權差點喪命。
219年,三徵合肥。魏將溫恢不予理睬,孫權退兵。229年,四徵合肥。遇魏將滿寵,不克而還。
234年,二徵合肥新城。滿寵火燒吳軍,射殺吳宗親孫泰。曹睿親自出徵,孫權退走。除了初征李術、討伐山賊、三徵黃祖,孫權曾一次親徵皖城、四次親徵合肥、兩次親徵合肥新城、多次與曹操濡須口對峙。其中數次濡須口之戰,都因為沒有開戰,曹操就退兵了,所以就不寫了,何況那都是防守。
此為無大志乎?不過戰績不佳罷了。
而那個經常為大家所稱道的儒將陸遜,卻是個沒有雄心壯志的將領。
一國之主固然是發動戰爭的決策者,但規劃戰略部署和統兵的大任似乎更應該交由更有能力的國家軍事統帥身上。比如劉禪就重用諸葛亮,讓其親自統兵北伐,曹睿對司馬懿也是如此。而孫權從沒有阻止過陸遜北伐,只有陸遜從沒這麼想罷了。孫權只是治國之才,雖然有濡須口單舟探敵之勇,讓曹操有贊美之譽,但說到打仗,他和他父兄差得很遠,但他只要能善用賢能,就是個好君主了。陸遜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為孫權分擔軍國之事。包括北伐。
周瑜曾為吳國願領兵入川,若真攻蜀,必兇險異常,但周瑜做了,病卒只是時運不佳。
魯肅當了幾年統帥就死了,而且正逢此時孫權兵敗合肥、劉備又取了西川,礙在同盟的利益,也無機會展示。
呂蒙為孫權得了荊州,從政治角度,的確有錯,但從攻戰來說,卻是功勞。
而陸遜除了打敗劉備之外,幾十年的時間,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大都督該有的任務。大都督一職是孫權特為陸遜設定的,吳國後來有施績、朱異為大都督,也始於此。而陸遜和孔明相比,就差了很多。石亭之戰,雖然戰勝,卻無實際的戰略意義。還不如讓朱桓一試奇險之策。
錢振鍠先生曾評陸遜,說其破劉備只有火攻,無其他計策,如果劉備不以山木為營,而以土石為之,陸遜如之奈何?
我認為法正若未死,而隨先主東去的話,估計陸遜並不能把劉備怎麼樣。
雖是評論歷史的文章,但我也想說說演義的事情。曹操赤壁戰後曾哭郭嘉,但程昱早已懷疑黃蓋之計,並猜出需要提防火攻,但曹操不聽,為何?只因為程昱的話沒郭嘉的話有影響力,如果郭嘉說同一番話,則燒船不複有也。彜陵之戰也一樣,演義裡馬良也提醒劉備了,就因為劉備對馬良並不是百分百必聽,所以造成大敗,換做法正這個先主極其信任仰重的謀士來說的話,陸遜確實是很難有勝機的。
說個題外話,有些人、研究歷史的說彜陵之戰,劉備兵不如陸遜多,所以敗了也不稀奇,這其實是歪理。勝負本就和兵的多寡沒有直接關系,以少勝多也好,以多勝少也好,如果有奇謀妙計,真正懂兵理的話,哪還有少就不能勝多的道理呢?而且只相差千餘兵馬,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難道打仗需要每國先商議一下,然後派出相同數量計程車兵,再作戰嗎?豈同兒戲一般?如果周瑜或者呂蒙活著,我想都應該會比陸遜當最高軍事將領要好,至少二人更加有膽量放手一博。另外,希望踩孫權的朋友不要再被演義的虛構東西和自己的主觀印象纏繞了,來瞭解一個真正的少年英雄,為曹操劉曄賈詡所贊美的“識虛實、罕敵手”的開國明君。至於此人後期的糊塗和昏庸,該批判還是應該批判的。只要能瞭解前期的英明就可以了。我曾多次看到很多對孫權不利和誣蔑痛恨鄙視的言語,心裡很傷心,畢竟是自己最喜歡的人物。一時這麼想過:反正你們不瞭解他,被假象矇蔽了,是你們的損失,我只要自己明白就行了,何必管你們呢?——但這麼想是錯的,很不負責任,很逃避現實,真正的態度應該是一起探討和糾正,以客觀的態度和不撓的耐心對待每一個三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