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孫吳的虎威將軍呂蒙“白衣渡江”,荊州城守將糜芳獻城而降,呂蒙兵不血刃,就進佔了荊州城。攻打襄陽的關羽迅速返回荊州,打算重新奪回荊州城。然而,當關羽兵臨城下時,卻只留下一句傲氣十足的話:“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水經注》卷34《江水篇》),然後就撤兵而去。
後人分析關羽這番話時,不外乎有兩種解讀:其一,荊州城是關羽所築,關羽對荊州城的結構和堅固程度非常自信,認為即使是他自己也無力攻下荊州城;其二,荊州城是關羽所築,關羽太愛惜這座花費了他巨大心血的城池,他不願意將這座城池毀於自己手下,所以他放棄攻城。
其實,關羽最後放棄攻打荊州城,與“城”無關,而與“人”有關。這個“人”,就是關羽的對手呂蒙。進佔荊州城後,呂蒙出色運用危機關公處理藝術,使“佔領者”與被“佔領者”的矛盾得到充分的化解,併成功瓦解了關羽的軍心與士氣,使得關羽喪失了攻打荊州城的勇氣和信心,這才是關羽最後放棄攻打荊州城的真正原因。
呂蒙進駐荊州城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嚴肅軍紀,下令將士不得幹擾城中百姓的正常生活。呂蒙手下有一個汝南同鄉,因為天下大雨,擔心雨會把鎧甲淋壞,便從城中一戶百姓家裡拿了一頂鬥笠蓋在鎧甲上。呂蒙知道後,以為這個同鄉觸犯了軍令,絲毫不考慮這位同鄉拿百姓鬥笠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軍隊的鎧甲,更不考慮同鄉之情,而是揮淚問斬,對這位同鄉處以了極刑。呂蒙的嚴厲執法,在軍士中産生了極大的震動,從此再沒有擾民事件的發生,從此,荊州城中百姓安居,道不拾遺。與此同時,呂蒙還對關羽及其將士的家屬進行撫慰。他安排自己的親近,不分白天黑夜,到城中百姓家中恤問,饑者給食,寒者給衣,病者給藥,令城中百姓非常感動。
呂蒙佔據荊州城後,關羽也想到過透過溝通來處理這一事件。關羽在返回江陵的路途中,多次派出使者進入荊州城,與呂懞直接接觸,試圖說服呂蒙退出荊州城。然後,關羽的行為,不僅沒有正面的結果,卻被呂蒙充分地利用,相反起到了反作用。呂蒙對於關羽派來談判的使者,並沒有拒絕和排斥,而是積極接觸,充分利用關羽的使者發揮溝通的作用,進一步瓦解關羽內部的軍心和鬥志。
呂蒙盛情接待了關羽的使臣,還安排他們到荊州城中四處巡視,讓他們親眼看到吳軍進城後荊州城中一片祥和的景象。不僅如此,呂蒙還讓關羽的使者在荊州城中挨家挨戶地去走訪關羽將士的家屬,讓這些家屬寫好報平安的書信,讓來使帶出城外。呂蒙所做的這一切,完全符合現代的危機公關理論中的一條危機公關原則,——“真誠溝通原則sincerity)”,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
呂蒙所做的一切,很快就有了回報。關羽的使者出城返回軍中,很快就把在荊州城中所見所聞告知了軍中兵士,那些急於知道家人訊息的兵士,在營帳中私下傳遞著親人平安的資訊,而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關羽軍中的軍心和士氣也慢慢銷解了。
《三國志·呂蒙傳》說:“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軍心瓦解,部將背叛,使得關羽雖然表面上的傲氣不減,但實際上內心深知自己已處於“孤窮”的境地,這才是關羽最後放棄攻打荊州城而改走麥城的根本原因。
人們常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失荊州的原因,用“大意”兩個字一筆帶過,掩蓋了歷史背後很多真正的原因。